□单晓丽
随着毕业时间的日益临近,很多大学生开始了论文答辩、落实工作之外的新一轮忙碌———组织饭局,俗称吃“散伙饭”。同宿舍的,自然要撮一顿;同班的,也少不了聚一聚;老乡之间、师生之间也得要会一会。“散伙饭”名目繁多,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毕业前夕,为了加深同学友谊,答谢老师的培育,聚在一起吃点喝点,聊聊过去,谈谈未来,本无可厚非。但是,临别聚会演变成了愈演愈烈的“被聚会”、“被消费”,大学毕业生不惜花费父母的血汗钱,互相攀比吃散伙饭,把临别聚会变成了推杯换盏的社会游戏,就明显走入了误区。
这类饭局过多,弊端显而易见:不少大学生的家境并不富裕,上大学本就有赖于家人的节衣缩食。四处参加招聘会已令他们囊中羞涩,一场接一场的饭局更让他们难以承受。你来我往的请客还助长了盲目攀比的习气。若有醉酒的,借酒发泄,更是埋下了安全隐患,很容易危害到自己、他人及公共安全。
其实,大学生毕业前夕的“散伙饭”,更多地反映了他们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焦虑心态:搞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握不了自己的前途命运。尤其是那些考研不成功、工作没落实的学生,很容易陷入不知所措的迷茫境地,借频繁参加散伙饭局来“实习”社会生活,释放自己,但借酒浇愁的结果只能是愁上加愁。
笔者认为,面对“散伙饭”背后的焦虑心理,学校要加强引导、调适,帮助大学毕业生们度过这段焦虑期。社会也要为之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大学生们也应该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表达同学情谊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能只剩下大吃大喝一条路。大学毕业,只是人生短暂的分别,在通讯发达、交通便利的当代,分别之后照样可以保持良好的沟通。告别同学、诠释同学情谊,应当注重情感交流,不让大学岁月的最后回忆变成庸俗的“被消费”。如果大学生们心态平和,散伙饭局也会逐步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