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最贫困学生”机会,只靠人民大学一家来努力还不够,中国的公立大学尤其是名校,都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公正,都有责任多给“最贫困学生”机会。
□本报评论员 张金岭
针对农村推荐生必须满足“三代无大学生”条件引发的热议,人民大学有关人士称这样的条件不存在歧视,学校是为了给“最贫困的学生”更多机会。
尽管舆论对“三代无大学生”有一些批评或不理解,但无损于这项政策对推进教育公正和社会公正的积极意义。然而,靠一所大学给“最
贫困学生”机会还远远不够。
人大的自主招生政策瞄准“最贫困学生”,这是近些年来中国高校招生动向最大最积极的变化,如果进展顺利,将成为一个标志,标志着中国大学教育公正意识的新觉醒,也标志着大学精神注入了民生的内涵。这些年来,大学尤其是名校里农村生源的比例越来越低了,这从整体上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在整个教育格局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这是令人痛惜的事。公正是教育的灵魂,中国的公立大学应该尽力纾缓社会竞
争给弱势人群带来的精神和现实压力,人民大学面向贫困学生的“圆梦计划”,可贵之处就是抓住了这一点。
然而,给“最贫困学生”机会,只靠人民大学一家来努力还不够,中国的公立大学尤其是名校,都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公正,都有责任多给“最贫困学生”机会。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总体上强大起来了,但我们发展得还很不平衡,理性看待这种不平衡,并不意味着听任这种不平衡的后果延续到下一代
人的身上去,避免这种趋势的最好办法,无疑是防止发展的快车把“贫二代”抛到车外。如果更多的大学能够步人民大学的后尘,既培养打高尔夫球的精英,又眼睛向下,接济那些赶不上发展快车的社会弱者,给穷孩子更多的机会,那么像“三代无大学生”这样的苛刻条件自然就会少一些。
近几年来,大学招生的自主性增强了,这给了中国大学重塑自己形象的机会。一所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应该关注这个社会最令人焦
虑的议题。在利益分化的今天,公平正义已经成为我们最急迫的现实需求。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切实行动起来,实实在在地做一点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人民大学的招生政策带了个好头,但需要更多的效仿者。
机会不均等给人带来的失望和绝望,是社会肌体上最可怕的病毒,最终的受害者将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那些“最贫困学生”。但愿更多的公立大学行动起来,眼睛向下,拉贫困学生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