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变身小贩,给管理者提了个醒。单从市容的角度来看,占道经营确实有碍观瞻,但城市目标的设立,不能仅考虑某一方面的要求,不能靠个别部门领导一拍脑袋决定,城市里的常住居民、进城谋生的外来人员,都应有发言权。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近日,有网友发帖爆料,武汉一城管队员,白天是执法者巡查占道经营,晚上则化身小贩,在路边摆摊卖茶杯。武汉洪山区城管局证实,此人确系一正式城管队员。 这是一则看上去很滑稽的新闻,尽管武汉城管部门表示,会依法对此事进行处理,但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或许不止于此。这样“自相矛盾”的现象,反映出了更深层的问题。目前的城市管理目标,恐怕并不符合城市生活的现实需求。 从城管诞生以来,暴力执法等事件就屡屡见诸报端,城管与小贩之间,隐隐成了对立的两个群体,占道经营等现象屡禁不止。矛盾背后反映了现实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生活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在路边摆摊成了很多人融入城市的谋生手段。有报道称,汉口一名房产公司的白领,为了赚钱结婚下班卖大排档,每天工作19小时。城管队员“兼职”摆摊也从侧面反映出,“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明令禁止的行为,有合理的存在空间。有正式工作的人还需要“加班”,像进城务工人员、个体经营者等群体,他们更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如果没有摊位,拿什么来养家呢?城市化的成果不是某些人独享的,如果不能给更多的人创造机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些占道经营的存在,不仅仅是小摊贩的个人需求,也是城市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很多城市,像早市、夜市的存在都很普遍,一些商贩集中的街道,还成了城市的特色。像一些居民区附近的摊点,提供的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它们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出现,带来了便利的购物环境,卖的东西也相对便宜。如果仅靠一纸禁令就清除掉,恐怕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经常看到的情况是,“城管来了”的警报传来,不仅小贩要落荒而逃,周边的居民也要受到影响。平时在街边能够买到的东西,非要跑到大超市,光排队结账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像武汉这样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如何管理这样的庞然大物,成了很普遍的问题。单从市容的角度来看,占道经营确实有碍观瞻,但城市管理目标的设立,并不能仅考虑某一方面的要求。个别部门领导的一拍脑袋,未必就能做出科学决策,城市里的常住居民、进城谋生的外来人员,都应有发言权。况且,不同区域的情况也不一样,仅依靠统一的规定是不行的。就拿流动摊点来说,一禁了之的结果只能是屡禁不止,强硬执行的话,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最终伤害的还是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了城管兼职摆摊的事,更是贻笑大方。 城管变身小贩,给管理者提了个醒,城市管理目标的设立,应该与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相吻合。武汉城管部门,不妨重新审视一下现行的规定,如果不对管理目标进行反思,即便是公正处理了这名城管队员,也难保不再发生类似的尴尬事。
改革虽好,可别变成瞎折腾 □玫昆仑
考核不合格就“下岗”,对教师而言,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激励,有利于敦促教师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这项改革是大势所趋,关键是怎么改、如何操作,确保改革科学、合理,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现在,人们担心的是:如果这项改革变成形式主义,将给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增加更多负担;另外,如果考核过程没法保证透明、公正,教师还要多长一个心眼,学习“黑关系学”,学会搞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甚至还要学会行贿、打通关节,别让自己因考核不合格而“下岗”。这样一来,教师很难专心教书育人,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们。 要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让被淘汰者心服口服,需要周密的配套措施。否则,这一改革很可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变成一种瞎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