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刻文是2005年由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先生发现并定名的。刘先生认为骨刻文产生和流行使用的时间距今约4600年~3300年,是当时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华夏族和东夷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文字。它是在双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它和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字南北印证,共同将中国文字史提前了1300多年,把炎黄以后的1000多年远古传说历史证实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一早期文字的命名也和当年甲骨文的发现与命名一样,经过了一段较长的探索时期。 2005年春天,刘凤君先生在济南文物爱好者手里发现一块上面有刻划的小骨头,他认定“是中国早期文字”。2007年7月他又发现和鉴定昌乐县收藏的一批刻划骨头,他认定,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2008年3月30日,刘凤君先生应邀参加在山东青州召开的“东夷文化研讨会”,他认为“东夷文字的发明和创造是对我们古老华夏文明最大的贡献……东夷地区也是文字起源的主要地区之一。”2008年7月上旬,刘凤君先生和昌乐县政协文史委签订研究昌乐骨刻文协议,当时他提议叫“东夷文字”,当时昌乐县有关领导重在宣传昌乐文化,所以签订了“昌乐甲骨文(骨刻文)研究项目协议书”。2008年12月,刘先生出版了专著《昌乐骨刻文》。 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刘凤君先生发现山东地区的淄博、济南和关中地区、郑州地区、内蒙赤峰地区及苏北地区的许多远古文化遗址,都出土这种刻划文字的骨头。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研究资料的不断积累和综合研究的不断深入,他逐渐认识到这种早期文字,是当时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华夏族和东夷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文字。把其他地区出土的骨刻文再称为“东夷文字”或“昌乐骨刻文”已经不科学,应该直接定名“骨刻文”更科学。 在这一年时间里,为了将这种早期文字在“东夷文字”和“昌乐骨刻文”的研究基础上定名为“骨刻文”,刘先生请教了许多专家学者。比如,他专门到母校北京大学请教学业恩师高崇文教授,与山东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一起考察袁家庄遗址和崇山石祖林时,和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学海研究员详细谈了骨刻文及命名问题;2009年8月在烟台举办的“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刘凤君先生与彭适凡研究员、许智范研究员、周广明研究员、岳洪彬研究员和贾宇编审等关于骨刻文的定名问题促膝长谈至深夜。与师友同仁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交流,大家都赞成刘凤君先生把这种早期文字直接定名为“骨刻文”。2009年10月,刘先生开始编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丛书中的每个书名“骨刻文”前皆冠以出土地名或更醒目的文字标志,如《龙山骨刻文》、《赤峰骨刻文》和《郑州骨刻文》等。2010年2月24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他的《“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出版的前生与后世》一文,文中详细介绍了定名为“骨刻文”的过程和意义。 目前刘凤君先生已出版《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和《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龙山骨刻文》三本骨刻文专著。他不但发现了骨刻文,而且为社会和学术界提供了大量可释读的骨刻文资料及释读研究骨刻文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