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机 济南,这座古城的城墙和城门历史渊源年代久远。史料记载,济南的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是将原来的土城加固,以砖石重修的。当初有四个城门:东有齐川门(俗称老东门,现在东门桥附近),西有泺源门(俗称西门,今西门桥附近),南有舜田门(俗称南门,今南门桥附近),北有汇波门(今大明湖公园的汇波桥),并筑有城楼及瓮城,城内有城隍庙。从明朝起,济南是巡抚、府、县三级治所地。对应有三座不同级别的城隍庙。督级的在东华街,府城隍庙在将军庙街,县城隍庙原来在东舍坊,1826年迁至武库街。 督城隍庙东起按察司街,西至泮宫街,南临东华街,北到县学街,正门位于东华街。城隍庙为三进院落,内有照壁、山门、二门、节孝祠、戏台、大殿、后殿和东西廊庑。大殿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花脊,黄绿玻璃瓦覆顶。大殿前抱厦为卷棚顶,造型别致,气势宏伟很是壮观。大殿后是一座卷棚歇山的敞口戏台组成的戏楼,为当时济南旧城八大戏楼里最精美的一座,每年城隍爷生日之际这里都有热闹的演出。督城隍庙历经几百年历史变迁,饱经沧桑,虽在1981年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北大殿遗址已被拆除,只有前殿和倒塌的戏台尚存也是面目亦非。 位于将军庙街的府城隍庙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据说当年从东昌府调来济南任知府的龚易图,到任后发现济南有督城隍庙和县城隍庙,而无府城隍庙,便在将军庙街兴建一座五进四院气势不凡的庙宇,府城隍庙南北长90米,东西宽25米,占地约4亩,规模之大可见一斑。大殿上方高悬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的“明远坚是”匾额。老辈人曾见过人们抬出木雕城隍在市里“出巡”的景象,现如今这里已变成居民大杂院。 孩提时代,我家老宅在宽厚所街东头,离家不远就是武库街的县城城隍庙,高高的围墙,青砖绿瓦,灰白色墙皮,古朴典雅的庙宇外观。拱形的石头圆门洞,一对大红漆的木质庙门格外醒目,门外一对威武的石狮把守。庙门对面是一个硕大的影壁墙,庙内一棵皂角树从墙内伸向墙外。庙门的门楼里站立着4尊比真人还高的神像,有拿大刀的,有高举狼牙棒的,还有牛头马面神塑像。北大殿供奉着城隍爷,只见他一副文人扮相:蓄长须,神色安然坐在太师椅上,两手拱抱一支笏板。供桌前的香炉里烟雾缭绕,远近慕名而来的香客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城隍爷的左右分别站立着文武判官。文判官右手握着“生死笔”,左手持“善恶簿”。武判官手持圆锤,圆瞪双眼,一副铁面无私的样子。 庙里还有东西两座厢房,里面墙上绘有二十四孝图,我至今深刻记得“亲尝汤药”、“扇枕温衾”和“王祥冰鱼”等发人深省、宣传中华孝道的故事。小时候父亲常常带我进庙观瞻,讲解墙上的故事。庙院落很深,后边的几进院里住着道士,还有古色古香带花格棂门窗的建筑物。 老辈人讲过一段这样的往事:宽厚所街西头“金家大院”的主人是一位清末县太爷的私家住宅,房子建得高大而气派,由于他家二层楼的屋脊高出了正北面的“城隍庙”,这位县官便一天也没在此院住过。大院东临有一条南北走向小胡同直通“城隍庙”,民间把这条小道称为“神道”,可见“城隍庙”在民间的威力之大。 解放后此庙被改建,搬走了神像,清除了壁画,成为皇亭小学分校,后来更名为宽厚所街小学,校址仍保留着山门、大殿东庑等清代风格建筑,上世纪80年代拆除了平房盖上楼房,成为历下区教委的办公地址,2008年4月此院拆迁之前挂有历下区教师进修学校校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