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看到滕州市财政局建设新型财政《“花钱必问效 无效必问责”》(《齐鲁晚报》3月13日报道),笔者首先为滕州市财政局的这个新举措感到新奇。毕竟,在此之前,类似的政策和做法大家恐怕很难听说;其次,作为“管家婆”,他们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从实际出发,制定并拿出既约束自己,又监管、督促其他部门与单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实在难能可贵。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的财政“大臣”们受所谓“传统惯性”影响,钱花了不少,效益却不是看不到,就是收效甚微,或者赔本赚吆喝。有的地方则更加“离奇”,管钱的不敢、也不能把好使用关。结果,无论是上项目,还是搞“联营”,被骗的血本无归、被“忽悠”的找不着北的事情都不少。 财政局是个大家庭,全市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所有花销都要由它进行“可行性”支出。在这个过程中,财政部门的“宽进严出”至关重要,这才是“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关键所在。 有了好的政策,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而要彻底打破旧观念,让政策变成牢不可破的规矩,让“问效”、“问责”发挥作用,上级应该支持财政部门打好第一枪,把握准确方向,击中“三公”开支和乱投资、乱开发、乱改造这几个要害的“靶心”,正所谓只要堵住了群众意见最大的关键点,其他工作就容易开展并落到实处。 (孙世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