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孙氏:以官显达,终于实业
2014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洪军 曲阜师范大学
     济宁孙氏家族是清代北方的名门望族,自孙玉庭以后,孙氏家族“四世簪缨,累世为官”,显赫于世。
  自明至民国,济宁孙氏家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转变:一、由农耕之家向耕读之家的转变。居住地由山西洪洞至夏津,再迁济宁,时间由明初至明朝崇祯初年,前后历经270余年。二、由耕读之家向科举世家的转变。时间由明朝崇祯年间至清朝乾隆前期,前后历经120余年。三、由科举世家向官宦世家的转变。时间由乾隆十八年(1753)孙扩图任职浙江乌程县始,至军机大臣孙毓汶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因病去职,前后历经近一个半世纪。其间孙氏家族为官者,有两江总督孙玉庭,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孙善宝,道光甲辰科状元、山西、浙江按察使孙毓溎,咸丰丙辰科榜眼、军机大臣孙毓汶等人,门第显赫,江北无与伦比。四、由官宦世家向实业、教育与科学文化的转变。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孙毓汶辞官后,孙氏家族逐渐淡出政治,在清末民初的风云变幻中,济宁孙氏一方面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坚守,另一方面表现出从迷茫、被动适应到主动接受的心理变化历程,最终从官宦世家转向实业、教育与科学文化事业。
  济宁孙氏家族之所以在近200年中累世为官、声名显赫,主要得益于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蕴、优良的家学传承和良好的家族门风。自明末至清末民初,济宁孙氏世代以儒学传家,且形成自身的家学传统。自孙芳始,孙氏家学就以研习儒家经典作为其家学的基础,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经明行修”。
  其次是济宁孙氏家族良好的门风。济宁孙氏家族自孙文丹时起,逐渐形成自身的家族门风,并以《朱子家训》训诫后世子孙。孙氏家族的良好门风,概而言之,澹泊明志,为人坦诚介节,严义利之辨,不当取之物绝勿取,慎结交,重故友,不急功近利相交结附托,生活俭朴等。这种家风表现在为政做官上,便是清正廉洁,勤政耿直,尽职尽责,不趋炎附势,志存高远。正如孙扩图引《朱子家训》末后数语告诫其子曰:“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