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山渔号的魅力
2015年04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韩守忠 卢璐

  薪火相传,一支老歌唱了六百余年;余音袅绕,在莱州湾的山海间回荡。多少次静静地聆听,感受生命一种澎湃的力量,目光掠过海面,只是海天一色的苍茫,思绪穿越时空,却能感同祖先与自然揉合的力量!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三山岛,素有三神山之称。三神山东南里许的单山,与三神山拱立相辅。据文考,在远古山上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山脚下就是单山渔号的发源地单山村。这里是大海与陆地的分界,风光秀丽,物华天宝。海里虾类、鱼类、贝类品种繁多。相传,明朝洪武年间,四川张春、张同、张聚三兄弟迁徙至此,面对大海的深邃与神秘,疯狂与任性,张氏兄弟,以“川江号子”为底蕴,喊出了征服大海,向大海索宝的第一声渔号。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勤劳、智慧、勇敢的单山人,在当时人力帆船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开始了耕海牧渔,结合当地近海捕捞和崖网捕捞的生产特点,渔号经过祖祖辈辈的发展、积累和传承,臻于成熟,独具特点,并传遍了整个莱州湾。
  工作的原因,我加入了单山渔号的挖掘整理,以及省级非遗的申报。当年浆舞浪花、网筛海洋的毛头小伙子,如今都到了耄耋之年。步履已然蹒跚,脸上布满皱纹,发须灰白而稀疏。然而,当号头起号,众人合号时,个个精神抖擞,音若洪钟。发出的号声,时而脆亮清澈,若小溪流淌,似珠落玉盘,委婉动听;时而拙朴爽直,如海浪翻腾,似风起云涌,直抒胸臆。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凝聚的力量,为一个目标众人不屈不挠的呼应。“号力、号力,无号不齐,不齐无力”,这是渔民对渔号价值精辟的解释,另外在劳作中号子还有提振精气神,消除疲劳的作用。单山渔号主要由十二首渔号组成,伴随整个捕捞过程,由抬船号、整网号、装前哨号、装后哨号、摇橹号、追渔号、撒网号、拉网绳号、拉网绠号、手扒网号、拉船号、抬鱼号组成,前四首渔号,由于劳动场地在海滩上,抬船装网,为出海捕鱼做各项准备工作,号子格调在稳健中抒情,情绪活跃明朗;中间三首渔号为海上作业的过程,每只船一般有四至八槽,分别位于船的两侧,“渔眼”(专门侦查鱼群的人)发现鱼群后,发出信号,渔民们便操起急橹,向鱼群追去,追到鱼群前,立即下网。号子格调从摇橹号的短小方正、对称呼应到了追渔号的紧张激烈、振奋急迫,集体发出战斗般的呐喊,冲锋般的气势,令人惊心动魄。下网劳动仍处于紧张时刻,稍一松懈,鱼群就会逃走。但因渔网庞大,必须做到严谨有序,号子格调规整悠长。
  最后五首渔号是在网撒下后,渔民回到海滩,进行拉网和抬船、抬鱼等劳动。拉网人数一般二三十人,网绳是栓在网绠前头的一条绳索,绳长500米左右。拉网先拉绳,由于大网刚刚撒下,离海滩远,所以拉网的速度和力度徐缓。拉网的人分为左(上号)、右(下号)两帮,号头拿棍棒站立中间指挥。号头发出拉网的指令后,先由一部分人唱出上号,再由另一部分人唱出下号,中间由号头叫号左右一起拉,以此重复。整个拉网号格调自徐缓开始,转换到既有明朗欢快又不失幽默诙谐,达到整个渔号演唱的高潮。
  抬鱼,是捕鱼的最后的一项劳动,渔民两人一组,用鱼筐将捕来的鲜鱼抬回村。号子格调是短促的前呼后应。单山渔号在结构、力度、速度、调性、调式、节奏、旋法、复调以及润腔等方面千变万化,演唱起来,声音清澈干净、委婉动听、抑扬顿挫,原生态的演唱没有一丝做作,恰似海浪奔涌,让人振奋而惬意。
  1988年秋,中央电视台对“单山渔号”进行了专题录制,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解说,并参加了东南亚国家举办的海洋文化艺术节,获得“三等奖”。1995年,山东电视台又对单山渔号进行了完善录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力摇橹、风力驱帆的年代已去,质朴敦厚的单山渔号已被隆隆的马达声淹没。单山渔号,体现的是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粗犷豪迈中不失诙谐的性格特征,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发展得较为完善,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