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石为山
2019年12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葆元
  公园里有山,叠石为山。那山又叫假山。园内若无山,园子就平敞,少了突兀与回旋,一览无余,是造园的败笔。华夏名苑多有山。秦有阿房宫,杜牧说它,“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汉武帝刘彻筑上林苑,“八水出乎其中”,都是以真山真水为依托。宋徽宗也想建一座皇家园林,名字都起好了,叫艮岳,无奈他的汴京一马平川,无山可依,那个“岳”字就子虚乌有,于是想叠石为山,就有了造园史上的“生辰纲”案。园中必须有山,有山必有水,这是传统的园艺审美。所以园艺家说,古迹名园,首在神气。规划园林如果不了解“神气”二字,必然庸俗。
  以石叠山,神气何在?陈从周先生是当代著名的造园专家,他说,“石无定形,山有定法,所谓法者,脉络气势之谓,与画一理。”也就是说,把状态各异的石块堆成山,虽人工而为,绝不像摆积木那样一叠了之,必须符合山之画理。这个画理是“不似似之”。就是说,太似则呆滞,不似则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具有引发思维的力量,引导观赏走向一个境界。一片峰峦,失意者求避,得意者求游,隐匿者求静,一样山居,各有所得,便心旷神怡。懂得绘画的人明白,即使画里的山,也是在笔下一石一石堆积上去的。起山造势,是传统山水的神性。如此说,园中的山是立体的画。叠石造山就是以石作画。
  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园子里的山不高,却有峻拔之势;占地无多,却峰回路转;一处小园,造就了千里神思;涉步登临,如至云端之上。这就是华夏传统的造园美学。园内名山在苏州,一座座园子,藏山其中。最著名的是狮子林,园艺家们运石如笔,搬弄之间,竟然用石堆砌起百头雄狮。远观是狮群,走进去却临川走险,盘道蜿蜒,前途无尽。眼见得山外佳景,不知何时能走出去,有的路径一石相隔,却为殊途,大有误入深山之感。
  留园里有一座奇峰叫冠云峰。说它是峰,其实只是一块立石,形似佳人,对着水镜梳头,梳出了镂空的发髻。据说它是宋徽宗花石纲的遗石,当年他命令朱缅到江南搜寻艮岳石材,当地石工把这块绝代佳石采出来,又沉入江底,不为皇家所用。看来至高无上的圣旨也有被悄悄抗拒的时候。像这样为艮岳采集之绝品,在江南有四块,那三块,一曰瑞云峰,存苏州第十中学;第二块曰玉玲珑峰,存上海豫园;第三块曰皱云峰,在杭州西湖。
  山的理念是华夏文化的脊梁,《淮南子·天文训》说,天有四柱。那四根柱子就是从大地耸起的山峰,支住了头上的天。中国文化封山为五岳,泰岳独尊。秦始皇率先垂范,不远千里,东临封禅。此头一开,几代帝王纷纷效仿,来此朝觐,把山文化推向了国泰民安的高度。
  山是中华文化的魂。华夏钟情山水画,从唐王维经北宋李成、范宽、夏圭到元四家,完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定位。纵看画中山水,那山水是抽象的,王维说,“画山先审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也是叠石之道。宋人米芾爱石,品石的美处为:瘦、漏、透、皱。见到佳石,对石跪拜,称其为“石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石已经被寄予灵魂。所以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为得山的精神,他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无论在纸上叠石,还是在园中叠石,都是艺术家人格的反映,山魂如人魂。
  造园用石有两种,一种是湖石,在千年波涛的冲刷下形成米芾跪拜的那种形神。一种是黄石,纹理如皴,酷似山水笔法。我们泉城的园山多为黄石,街头小品,泉畔围石,坪草缀石,亭阁砥石,多取自它。最大规模的黄石是黑虎泉的叠山,掩泉洞而托长廊,峭壁蹊径,叠成闹市山景。大明湖遐园的山是湖石叠成,一石一木,弥足珍贵。叠山的审美是,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叠山如画山,讲求脉络连接,气脉联络。陈从周先生曾指导豫园叠石造山,他说,“黄石山起脚易,收顶难。湖石山起脚难,收顶易。黄石山要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要空灵中寓浑厚。”想想也是,这是造山选材的辨证,亦是石涛的“搜尽奇峰”之思。
  济南人张养浩是一个爱石的人,他从大都归来,定居柳云庄,归隐七年,收罗奇石近百尊,安置在园子里,他的园舍也应该是个奇石世界。柳云庄跨越明清,经历战火兵燹,在历史的乱云中奇石尽数失散,不知流落何方。据专家考证,趵突泉公园有一孤石就是张养浩藏石。我曾前往凭吊,佳石罗列,风姿各异,无图可藉,终不知是哪一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