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棒材厂李仁壮:
“一眼准”“一支稳”,这个轧钢工人有绝招
2020年01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提起李仁壮,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棒材厂的员工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话不多,爱学习、干活认真”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作为一名一线工人,李仁壮在20多年的工作中练就了多项绝活。他的眼睛“毒”,能做到辊缝调整“一眼准”。功夫“牛”,能达到切分线差调整“一支稳”。据不完全统计,李仁壮仅试车一项每年节省下来的钢材,就足够用于建一座16层的大楼。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 者 韩晓婉 
通讯员 刘晓林 郭一博  
  爱学习
为自己制定“岗位练兵”计划

  李仁壮刚参加工作时,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半年的学徒期,他三个月就出徒了。通过学习,技校毕业的李仁壮一步步从中级工考到高级技师,还考取了电工、钳工等。20多年的工作中,光学习笔记他就写了足足一米多高。
  李仁壮说,他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岗位练兵”计划。“我把各道工序层层拆解,利用工作之余逐一研究,磨练技艺。”遇到解不开的难题,就向老师傅请教,与同事交流。
  令李仁壮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11月3日,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飞向太空。“长征五号”底座所用螺纹钢,就出自他手。
  李仁壮回忆,2016年4月,自己所在的车间接到任务,需要紧急生产一批高强度螺纹钢,不仅需要稳定控制物理性能,还要求螺纹钢外形尺寸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更窄范围控制。“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我心里很清楚,我要面对的,不仅是攻克一个接近无解的难题,还要与时间赛跑。”李仁壮告诉记者。
  切分轧制,更窄范围尺寸控制,意味着操作误差值要比正常情况精确到几倍甚至几十倍。需要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把一根极易变形的钢料轧制的分毫不差。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意味着每次操作都要做到准确无误。李仁壮翻笔记、查资料、问专家,上万次的反复试验,夜以继日地细心打磨。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仁壮受套筒扳手工作原理的启发,找到了隐藏的难点,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原有工艺和设备上进行精准改进,生产任务得以完成。
两项绝技
练到了炉火纯青

  李仁壮的眼睛“毒”,能做到辊缝调整“一眼准”。功夫“牛”,能达到切分线差调整“一支稳”。辊缝调整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品质量。普通调整工借助工具还需要反复测量、计算、调整。李仁壮视线所及就能将误差精确0.1mm范围之内。出钢之前的导卫调整直接关系到钢材是否能够顺利通过。别人试车至少两三支钢才能正常生产,李仁壮从来都是一支通过。据不完全统计,仅试车一项每年节省下来的钢材,就足够用于建一座16层的大楼。
  这样的功夫绝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李仁壮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干就干出个样来”。
  李仁壮回忆,刚参加工作时,自己随身带着三件宝贝:卡尺、手电、笔记本。“只要穿上工作服,我的三件宝贝就从不离身。”他介绍,“第一件宝是一把刻着自己名字的游标卡尺,无论是成品尺寸测量,还是轧机、导卫调整我都离不开它,它是产品精度控制的武器。另一件是一把手电,干轧钢工作,没有手电就看不清轧槽有没有缺陷,无法完成各种轧钢作业。还有一件宝就是笔记本。”
  多年来,虽然游标卡尺换了多把,手电换了多个,笔记本也用了一本又一本,但李仁壮对轧钢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苛求却传承了下来。
提炼出“三精操作法”
积极开展技术攻关

  针对岗位点多面广的工作特点,李仁壮总结提炼出“三精操作法”,坚持做到“精心安装、精确调整、精准操作”。
  为最大限度减少轧废,他总结分析造成轧废的原因,想方设法避免轧废。要求线下安装调整导卫和轧机时不能差一丝一毫,必须做到100%准确,生产过程中强化巡检监控,提前预判消除故障隐患。“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班最高连续四个月无责任轧废,连续11次实现了‘万吨无轧废’,四次打破班产纪录,钢材综合成材率提高0.2个百分点,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收入400万元以上。”李仁壮说。
  面对生产中的困难和瓶颈,李仁壮利用掌握的知识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实施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累计有200余项,总结编写的《平立交替轧机切分轧制操作法》《16规格三切分轧制操作法》,有效地减少了过程轧废,每年可为企业降低成本200余万元。
  一路走来,一路艰辛,李仁壮始终保持初心:作为一名普通工人,只要认学、肯干、甘于奉献、精益求精干好本职工作,就一定能有所建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