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新基建投资清单出炉上海发力智慧城市
用二进制重构“城市免疫力”
2020年03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当全国各地忙着复工时,上海却在近日静悄悄地出台了一份有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
  在经历一场重大疫情的“压力测试”后,上海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来对原有城市治理体系进行优化升级。随着各省出炉一大波“新基建”投资清单,囊括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也被提上日程,那具备什么能力的智慧城市才能帮一座城提升“免疫力”,夺回“失去的一个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蔡宇丹

全国复工第一天
上海打出“风向标”

  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这四类人员到底有多少?
  “这次战疫,最困扰地方政府的,就是人员摸排问题。”浪潮集团负责智慧城市业务板块的副总裁姜振华说。
  拿武汉来说,要将900万人彻底控制在家中并逐一排查,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调度管理能力,这种排查一直依赖社区工作者。
  从数据看,武汉市每个社区大概万人,配备社区工作者10人,光是填写各类统计报表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只要一位居民不配合,数据就会失真。为应对这种战时状态,武汉动员了1.6万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国企职工和教师下沉社区。
  重大疫情下,暴露在武汉这座特大城市的问题具有代表性,所有的防控都在基层,城市治理重点在社区。那么,号称能全盘洞察城市数据的智慧城市,如何求解这道考题?
  “智慧城市建设10年来,它到底有多大支撑作用,从来没有像此次疫情中得到最大的实证机会。此次疫情过后,所有的市长都意识到,智慧城市必须要建,并且要进入突飞猛进的建设阶段。”姜振华说。
  2月10日,全国各地复工第一天,各地还在纠结复工与防控这个两难选择时,上海出台了一份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将城市运行“一网通管”提升至重要地位,引发了各方关注。作为公认的中国社会治理能力最强的城市,上海这份包含“32条30项重要任务”的意见出台无疑是个风向标。
平时夯实基础
战时立即能用

  “这次疫情形成了一个社会共识,我们需要一个更快(快速反应)更实用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姜振华说,上海出台的这份意见强调“一网通管”,落脚点在提高基层社区治理水平,这意味着今后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更加务实。
  比如社区排查,怎么靠信息化手段,通过一个小程序或者APP,减轻社区工作量?
  在济南,接受这场“压力测试”的是爱城市网APP,这款手机APP直通政府智慧城市网络,上线4年多来一直为济南市民提供本地生活和政务服务,疫情期间快速上线了疫情防控调查登记系统,全市超过400万居民使用,采集信息150余万条;企业复工复产人员管理系统,一天全市5000余家企业完成填报,在线生成疫情数据分析报告;上线身份健康码,在菜市场、超市、公园、小区门口、地铁口……通过扫码进入,让市民避免多次重复检查和认证,而每刷一下身份健康码,公安就能掌握人员移动轨迹。这个最简便、最可行、最低成本的技术手段,成为济南“战疫”中重要的信息搜集入口。
  此次疫情中,一些城市的系统连简单的报表采集都无法实现,包括疫情上报。大家对智慧城市期望值很高,为什么关键时刻用起来时却达不到预期?
  姜振华说,智慧城市是一个综合系统,数据质量高低,各个系统打通与否,都会影响到智慧城市的效能。这次抗击疫情是以卫健委为主导,但需要公安、城管、气象等部门配合。这些部门的信息汇集有些还是人工的,点对点传递,这就影响了数据质量。现实中智慧城市必须用起来,在用的过程中进行数据治理,不断修正,提高系统有效性,才能达到“平时夯实基础,战时立即能用”的效果。
用数字化管理体系
支撑城市高效配置

  2月21日,在济南市长孙述涛主持召开的智慧城市建设专题会议上,孙述涛强调,要加快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建设。
  “说白了,就是通过应用场景的实现逐一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姜振华说。
  济南市现在日供应口罩15万只,酒精、消毒液2万瓶。怎么把这些紧缺物资快速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市民手中?
  在济南,通过爱城市网APP济南市民实名认证预约防疫物资,选择就近门店(销售网点),根据短信提醒上店取货。
  复工第一阶段,济南市复工率为什么能排全国第二,副省级和省会城市第一?关键在于快速上线了一套企业受疫情影响分析系统,结合济南智慧城市大数据资源里的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从复产、纳税、用工、用电、负债率、流动资金、原材料、产业链等多个维度对全市企业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比如通过对比历史同期“用电量”数据,就能清楚掌握企业真实复工状况,让帮扶政策精准发力。
  近期,济南市首趟“复工专列”计划将由重庆出发,这趟专列涉及12家企业,586名复工人员。济南市通过企业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大数据分析,按照各地疫情、员工分布情况,研判出返岗复工专列返程方案。
  在采访中姜振华一直强调,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快”要“实”,这种快,体现在疫情期间快速上线各种防疫应急系统,这是和病毒赛跑;复工要快,快速配置资源,快才能掌握先机,一个数字化的管理体系才能支撑这种高效配置。
社区治理差距背后
是“新基建”的差距

  2月13日,湖北十堰市张湾区采取了全国首个“战时管制”措施,全区40万人全部锁在家中,但对于上海这样一个拥有2400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是无法封城封路的,上海只能在精细管控上想办法。
  上海为什么要提“一网统管”?大白话就是,一个城市一个网,一个大数据共享平台。
  姜振华说,现在一个城市里,城管、政法、综治、公安、工商、市场监管都有网格,通过“一网通管”把各个网格进行融合,把所有服务集中在一个端上进行服务。
  上海正式复工前,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一网统管”防疫专页上线。防疫专页主要由疫情发展、实时播报、区域地图、重要点位等四个部分组成。一张页面可以集中显示居民楼、商务楼、园区人员摸排情况,垃圾箱、电子防盗门等的消毒情况。例如,在“一网通管”平台,工作人员发现某小区高亮,表明这里居家隔离人员、外地来沪人员多,城云中心马上派单给街道消毒站增援。
  这份能力背后,是上海市利用高精度航空测绘传感器,实景三维数据智能化处理等技术,构建了一个上海的数字孪生城市,挂接了各部门不同业务数据,支撑了防疫应急“一网通管”平台。
  所以,有些城市仍在封路防人的时候,有些城市已经有序复工,背后就是城市治理能力上的差距,也是“新基建”的差距。
疫情倒逼
“云经济”迎来窗口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大“新基建”建设进度。截至记者发稿时,在这一波“新基建”开启时,全国已公布投资额的8个省市总投资额近34万亿元。
  那么,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到底需要多少计算力和云服务能力?这次疫情就是一次“峰值测试”。
  疫情期间,浪潮紧急生产10万台服务器,支援各互联网巨头急剧扩张的云计算和云服务需求。浪潮在济南孙村的智能工厂成为山东最早复工企业,这里生产的服务器,和口罩、防护服一样成为紧缺物资,被运往“战疫”一线,支援当地政府激增的算力和存储需求。
  云办公、云签约、云逛街、云卖车、云卖房……疫情倒逼出的“云经济”,使得整个社会对于云的需求量急剧放大。姜振华说,经过这次疫情的实战演练,云计算真正成为社会广泛认知、认可的新一代基础设施。随着5G大面积商用,基于城市环境、公共卫生,大型医疗设备连接以及城市中以“智慧路灯”这类物联网设施为载体的基础设施的连接都成为可能,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据采集将在2020年迎来大的窗口期。
  经此一“疫”,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加聚焦和明确。智慧城市的运营商相当于在构建“应用商店”,吸引不同的第三方进行应用创新。这些应用创新不光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更是激活了城市的创新生态。从这个角度看,“新基建”的作用不光在于稳经济,更在于激活“新经济”。
  上海已经鸣枪开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