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乳娘:烽火岁月中的母爱传奇
——纪录片《胶东乳娘》观礼暨学术研讨会举行
2020年07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6月30日,“向党的生日献礼”——纪录片《胶东乳娘》观礼暨学术研讨会在山东艺术学院举行,影片主创团队、联合出品方、党史研究专家等参加观礼活动。
  观礼结束后,纪录片《胶东乳娘》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乳娘精神”学术研讨会举行,与会嘉宾从艺术创作、史料价值等方面对纪录片进行点评。纪录片用精湛细腻的镜头、写实的手法,详实记录了革命年代胶东军民鱼水情深、以命相助的真实历史,再现了战争年代胶东乳娘舍生忘死抚育乳儿的感人事迹,赞颂了“大爱无疆 忠心向党”的红色乳娘精神。
  纪录片《胶东乳娘》首发
再现战争年代的母爱光辉

  “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胶东乳娘这样的英雄母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侵、英勇抗日的坚韧脊梁。”主创团队介绍,纪录片《胶东乳娘》主要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山东胶东乳山一带的300多名伟大女性无私哺育保护在战争中出生的1223名孩子的感人故事。今年4月,《胶东乳娘》荣获第53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雷米奖金奖。
  《胶东乳娘》由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新华社山东分社、中共乳山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技术上全部采用电影指标,剧组采访到了已确认的所有健在的胶东乳娘和保育员,采拍了20位乳儿和乳娘的后代,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胶东乳娘这一群体以超越传统的血脉亲情,用超越本能的母爱,让革命的火种生生不息,让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集中展现了忠心向党、大爱无疆的乳娘精神,生动诠释着胶东人民舍生忘死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成为山东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山东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李超说,纪录片《胶东乳娘》作为山东省扶持的精品项目,全面而真实地记录了“胶东乳娘”群体,具有较强的史料性、文献性和艺术性,是宣传文化工作的又一部精品力作,作品的推出必将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和较好的传播效果。
  “纪录片《胶东乳娘》的拍摄制作,就是我们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坚守人民性的生动体现。我们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弘扬乳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精心完成整个创作过程,生动再现胶东乳娘支持我们党、支持人民事业的感人事迹。”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王力克说,在拍摄制作中,学院也将学习红色乳娘精神引入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师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感恩乳娘能够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给乳儿们带来那么多的光芒,支撑了他们的童年,支撑了他们整个的人生。肩负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也想让红色乳娘精神能够光照更多的人。”纪录片《胶东乳娘》导演、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常秀芹代表主创人员介绍了作品创作过程。她说,在纪录片拍摄的这一年里,他们非常心痛的得知出现在片子中的乳娘和乳儿有的已先后离世,这也让他们更加意识到,记录下乳娘故事的意义。
  观礼后,在纪录片《胶东乳娘》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乳娘精神”学术研讨会上,著名党史研究专家丁龙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宋遂良、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唐锡光、山东影视集团总编辑李久红、山东省话剧院院长董璇、山东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李超、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杨西国、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王坪与《胶东乳娘》主创人员,出品单位有关人员围绕着作品的主题呈现、艺术创作、史料价值等方面开展交流研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部纪录片站位很高,意义重大,追求真实,制作精心,以情感人,具有前瞻性、引领力和推动力,是人性和党性的光辉结合,是对母性的致敬和礼赞;纪录片整体风格朴素抒情,用动情的话语彰显力量,通过乳娘和乳儿之间的双向寻找推动共情点的抒发。与会专家从家国情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各方面对该记录片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对该片后期提升和凝练提出建设性提议。
  胶东乳娘用超越传统的血脉亲情,用超越本能的母爱,让革命的火种生生不息,让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集中展现着“忠心向党、大爱无疆”的乳娘精神,生动诠释着胶东人民以命相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抗日烽火中“胶东乳娘”
用生命守卫革命大后方

  这是一群勤劳质朴的母亲,艰苦岁月里,她们粗布芒鞋,生活劳作在胶东大大小小的村庄;
  这是一群默默奉献的母亲,战争阴霾下,她们倾其所有,哺育照料着没有一丝血缘的乳儿;
  这是一群英勇无畏的母亲,生死考验前,她们挺身而出,掩护救助八路军子女和烈士遗孤;
  她们很多人没有留下照片,模样不详,却在每个乳儿的记忆中闪耀光芒。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胶东乳娘。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不少妇女干部生了孩子无法随身带养。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委在胶东抗战大后方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并在附近村庄寻找乳娘帮忙抚养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党史专家介绍。
  1942年11月,日伪军2万多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在马石山残杀抗日军民500多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在敌人密集扫荡的阴霾下,胶东育儿所的乳娘和保育员们时刻面临生命危险,她们钻山洞,住山沟,或全家出动,或忍痛舍子,或以命救命,保护八路军子女和烈士遗孤全部脱险,用生命的最高代价悉心守护乳儿们的成长。
  “人在孩子就在”是乳娘们的庄重承诺,“舍命保护孩子”是乳娘们的无悔选择。在日军对马石山开展的大扫荡中,裹着小脚且体弱的乳娘肖国英抱不动两个孩子,她把亲生女儿藏进了草垛,却抱着乳儿小远落藏进了深山;乳娘姜明真和婆婆抱着乳儿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跑到山上,为保护福星,她的孩子在敌机轰炸中被埋在山洞里,随后不幸夭折。那几年,姜明真先后收养过4个八路军子女无一伤亡,而她自己6个亲生骨肉却先后夭折了4个;为了躲日寇,乳娘宫元花和保育员李玉华一起抱着刚满周岁的乳儿福勇躲在山上两昼夜,宫元花让福勇的脸紧贴着自己的胸口,并与李玉华对面而坐,用两人的身体温暖着福勇,仅有的一块玉米饼子被宫元花嚼碎了,一口一口喂给了福勇;乳娘初典英为了把乳汁给乳儿八一吃,先用芋头把自己的孩子喂饱再给八一喂奶;乳娘邓素云在抚养乳儿小正子到4岁后病逝,孩子又交给了妹妹邓素珍继续抚养;乳娘矫曰志哺育乳儿生儿四年,多次为生儿献血,以命保命……
  据悉,自1942年至1952年的十年间,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抚育1223名革命后代,在多次的日军“扫荡”和迁徙中,乳儿们无一伤亡。胶东乳娘用朴实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
深挖红色文化 修复红色记忆
让红色基因在乳山代代传承

  “她们用自己的乳汁和爱哺育了一群特殊的孩子,哪怕这些孩子与自己本没有血缘的关系,哪怕这些孩子会让她们身处险境,这种超越血脉的亲情让人十分感动,我们也该继承和发扬红色乳娘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位于乳山崖子镇田家村的胶东育儿所,参观游客听闻乳娘事迹后难掩激动。
  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和胶东抗战的重要根据地,乳山红色历史悠久,这里曾发生过马石山突围战、双山突围战等荡气回肠的抗战故事,诞生了胶东乳娘、马石山十勇士等革命英雄群体,拥有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胶东育儿所等红色文化载体,留下了胶东公学、胶东特委、胶东兵工厂等百余处红色印迹。著名作家冯德英的故乡就在乳山,他创作的《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描写了胶东人民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路走来的革命历史。著名作家峻青,是马石山突围战的亲历者、马石山惨案的见证人,他的作品很多取材于乳山,其创作的小说《马石山上》影响海内外……
  近年来,乳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山东省委和威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着力挖掘“胶东乳娘”“马石山十勇士”等红色资源,并对118处红色印迹进行修缮保护,将红色基因融入到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不断擦亮“母爱圣地 美好乳山”城市名片。
  为让红色乳娘精神品牌融入群众生活,乳山通过创作影视文学作品,组织红色书画联展、图片展、红色主题歌曲征集,开展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红色文化宣传座谈会等,让乳娘精神在交流互动中传承发扬。通过开展十大杰出母亲、十大孝星、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德向善、孝老爱亲”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和红色文化保护工程,对重点村的红色历史、民俗遗址等进行全面普查、整理,从而讲好乡村红色故事。
  在此基础上,乳山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精品创作与传播。《马石山十勇士》被八一制片厂拍摄成电影;红色文艺精品吕剧《乳娘》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艺精品工程奖;情景剧《红色乳娘》在山东省庆祝建党95周年文艺演出中隆重上演,专题片《红色的爱》获中组部纪实片一等奖,大型民族舞剧《乳娘》走进北京国家大剧院,山东省委将学习乳娘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内容,“忠心向党、大爱无疆”的乳娘精神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并逐渐发扬光大。
  如今,纪录片《胶东乳娘》的问世必将成为宣传推介红色胶东的又一精品力作,又将丰富“乳娘”系列文艺精品矩阵。
(姜俏俏)

  俯瞰位于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的胶东育儿所。
  纪录片《胶东乳娘》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乳娘精神”学术研讨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