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撤离
洪峰来临,记者8小时直击江洲抗洪现场老人孩子相继离开,年轻人逆行守卫家园
2020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为了守护家园,江洲的父老乡亲都投身到抗洪抢险中。
   编者按
  盛夏,雨到之处,江涨河溢。今年6月以来,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长江、黄河上游、珠江流域的西江和北江、太湖都发生今年1号洪水,防汛形势严峻。鄱阳湖全线超警,四个水文站超过1998年历史水位。虽然汛情主要集中在南方,但北方防汛也不能有丝毫放松。
  防汛关键时期,如何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度汛”专题报道,通过记者深入现场,记录来自一线守卫家园的故事。
  洪峰即将来临,7月13日是江西九江江洲镇要求居民撤离的最后一天,老人和孩子相继离开,年轻劳动力却选择了“逆行”,他们坚守在一线抗击洪水。江洲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地居民和来自四方的志愿者以及武警官兵们筑成江洲镇一道无形的防汛线。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云鹤 李岩松 发自江西九江
后方统稿 时培磊

大堤筑了五层沙袋
老人孩子陆续撤离

  7月13日,在九江市新港渡口站,人群喧嚣。人们正拎着大包小包下船,这天是江洲镇撤离的最后一天。而此时江洲镇的北堤大坝,江水已经逼近堤坝最高点。
  7月12日,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撤离通知,称长江九江段水位已超出警戒线3米,且正在持续上涨,江洲镇居民需在13日前分批撤离,此次撤离的对象为: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65岁以上的老人;18至65岁之间,常年有病、体质虚弱、不能参加防汛的人;残疾人。18至65岁之间的劳动力,需留下参与防汛。
  轮渡每十几分钟一趟。江洲镇四面环江,属于江心岛,进出都得搭乘轮渡。新港渡口站则是当地最大的一个渡口。13日上午,渡口的水位已经漫过路面,江边的房子只剩下房顶露在外面。
  尽管洪峰即将来临,进岛的车和人还是排成了长队。他们有的是接村里老人出岛躲避洪水的,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则是专程从外地赶来抗洪的。
  下午的江洲镇,老人和孩子们基本都已撤离完毕,女人们正在整理家具生活用品等,镇上基本都是楼房,需要将一楼的生活用品搬到二楼以防被冲走。
  江洲最危险的地段就是长江北堤。北堤离渡口几十公里远,居民和武警官兵正在垒筑堤坝。
  “现在堤坝已经垒筑了5层沙袋,高出堤坝半米。”杨贵书说,北堤的水位比原来上涨了约3米。杨贵书是江洲镇人,今年58岁,7月13日一大早,他特地从九江市赶回老家抗洪。
水位最快时一天涨1米
洪峰即将来临

  从小在江边长大,经常遭遇洪涝,和年轻人相比,杨贵书对这次即将来临的洪峰虽稍显淡定,但眉头还是笼罩着一股忧虑。
  自6月份以来,长江流域持续性强降雨,长江水位迅速上升。特别是7月份以来,长江流域多省连降暴雨,长江2020年1号洪峰、鄱阳湖1号洪峰先后形成。江西昌江、饶河、修河、信江、鄱阳湖等多条河流湖泊超出警戒水位,甚至突破历史极值。
  村民张忠(化名)记得,1998年洪水的时候,水位和现在差不多,但是涨速却相差好几倍。“那时涨速很慢,两个月涨了3米,而现在一周就涨了3米。”他讲述,最快的时候一天就涨了一米。
  7月12日零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内,湖水漫过一道红色标记——“1998年洪水位22.52M”,这标志着我国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根据统计,截至13日16时,7月6日开始的洪涝灾害导致江西省的南昌、景德镇、九江、上饶等10个设区市和赣江新区共99个县(市、区,含功能区)590.8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51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19.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56.9千公顷,绝收96.3千公顷,倒塌房屋646户1465间,严重损坏房屋1207户2664间,一般损坏房屋4265户7776间,直接经济损失102.1亿元,灾情还在进一步统计核查中。
  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于7月11日10时启动I级响应,这是2010年以来江西首次启动防汛I级应急响应。九江市自7月8日8时起,将应急响应等级提升为Ⅲ级;仅过了一天,7月9日,便将防汛应急响应等级提升为Ⅱ级;7月10日,将九江防汛应急响应等级提升为Ⅰ级。
  长江委水文专家分析,预计长江洪峰最早在14日凌晨抵达长江武汉段,九江则位于下游不远处。
  目前,江西已全面启用185座鄱阳湖区单退圩堤分洪蓄水。经测算,截至7月12日晚,实际降低鄱阳湖水位20至25厘米。防汛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13日下午,长江流域江洲段水位下降七八厘米,但一直处于一个浮动的状态。
  九江市江洲镇四面环江,防汛难度可想而知。此外,镇上多数年轻劳动力都在外工作,江洲在家常住人口仅有7000余人,且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实际全部可用劳动力不足1000人。面对41.36公里长的堤坝,当地的防汛人手严重短缺,人员调配十分紧张。
守护家园是
每个江洲儿郎的责任

  7月10日,江洲镇政府发布一则公开信,召集在外务工的江洲父老回家抗洪。12日晚,杨书贵从老乡那里听说了消息,第二天一早骑上摩托车直奔提坝。就像众多回乡抗洪的江洲人,杨书贵觉得守护家园是每一个江洲儿郎的责任。
  杨贵书虽然已经接近60岁,但扛起沙袋来毫不含糊。“从早上到现在已经扛了几十袋了。”他说,今晚就打算住在堤坝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险情。
  他们这一辈人对堤坝格外有感情,这堤坝是江洲祖祖辈辈用肩膀一袋一袋泥土垒筑起来的,里面融入了许许多多江洲人的汗水和泪水。
  上世纪80年代,杨书贵还是20岁的小伙子,那时只要满了18岁都得去筑坝。每到汛期,巡防也成了家家户户必须要做的事。在北堤坝上,每隔400米就有一个哨所,这个哨所是村民们轮值巡防用的,一个村一般有四个哨所。
  每个村的村民分成一个小组,负责守护这四个哨所之间的堤坝,如果哪里渗水,哪里有缺口都要第一时间汇报。非汛期的时候,村民们就是各忙各的状态。
  村民张忠(化名)一直待在小镇上,7月6日左右,江边的几个村就已经给村民传达了巡防消息,村民们迅速进入汛期的轮值战备状态。“我们以往的巡防频率是一小时一次,但是现在情况比较紧急,需要1小时巡防两次。”张忠说,“都是我们自己的家自己的地,我们不守护谁来守护。”
  据悉,在10日防汛指挥部发表了《致江洲在外乡亲的一封信》后,截至13日,据防汛指挥部统计,共计有4100余名在外的江洲人返回家乡,散布在江洲41.36公里的堤坝上,在一线进行防汛工作。
连续几天加固堤坝
外地小伙在沙袋上睡着

  在驰援的浪潮里,同样能看到很多外地人的身影。13日下午5点,在江洲镇北堤,侯伟峰躺在刚刚加固好的沙袋上睡着了,他身体一侧就是漫漫而来的长江水。
  直到附近的挖掘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加固,这声响才惊醒了熟睡中的侯伟峰,“我还以为有紧急情况。”
  “其实我并不累,这一段加固完了,休息一下。”最近三天,侯伟峰加在一起仅睡了几个小时,但他依然笑呵呵地说,这对他来说不算啥。“只要不闲着,我有的是劲。”
  今年30岁的侯伟峰是河南郑州人,11日晚上,郑州下起了雨,正在摆摊的他,避雨刷起了抖音。在抖音上,连续出现的多条与江西洪水相关的视频让他坐立不安。
  当晚,他下定决心,从郑州出发,开车一路直奔江洲,支援一线。“开车也挺累,中途我在一个服务区停下,睡了三个小时。”侯伟峰说,他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于12日上午11点左右到达江洲镇。
  “到这里后我也不熟悉地形,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帮忙。”侯伟峰说,幸好他在渡口处遇到了当地村民“杨哥”,帮他找到了情况紧急的江洲镇北堤。
  到达北堤后,侯伟峰就立即投入到抗洪中,“当时比较紧急,我首先和村民们一起加装沙袋。”一天下来完成堤坝加固已经是晚上了,而这时侯伟峰还没找到住的地方,“这里的村民很热心,很快就有一户村民给我安排了一张床。”
  侯伟峰之前开过文具店,疫情期间他关了文具店,转而做起了摆摊卖绿植的生意。由于怕家人担心,他收了摊,瞒着父母就直奔抗洪一线。说起这次突然决定来抗洪的原因,他坦言,只是觉得应该这么做,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段纪念。
  大堤距离镇上有数十里地。晚上10点多,江洲镇一片寂静,几乎看不到有灯光亮起,只有时不时传来运输车的声音提醒着人们,前方的抗洪正在迎接一场可能要来的“硬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