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秦雪丽 通讯员 黄海丽
中国传统情人节“七夕”将至,为助力大家为爱发声,勇敢表白,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蓬莱阁景区管理中心推出“海誓山盟·遇见蓬莱阁”七夕情话大赛,情话征集时间自7月14日开始,截止到8月15日。目前,征集时间即将截止,如果你也想向心中的他或她说点什么?赶紧报名参赛吧,报名咨询电话18660568036(微信同号)。
大赛启动后,受到全国各地众多读者关注,纷纷报名参与,他们有的是在校大学生,有的是刚参加工作的文艺青年,有为家庭努力打拼的中年人,也有缅怀深情、追忆生活的老人,也有充满热情、酷爱文学的创作者,来自上海的七旬老人袁人瑞就是其中一位。
袁人瑞介绍,他今年76周岁,老伴73周岁,两人都有20多年的支边经历,从鸿雁传书,到“两颗红豆”定终身,从跨越天山的爱恋,到结婚生子,夫妻两人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新疆大地。
携手走了大半生,两人的婚姻已渐近金婚,中间有太多的故事。袁人瑞介绍,当年处对象的时候,妻子在寄来的信中附了一朵长绒棉,里边裹着两颗红豆,“都说红豆起相思”,也正是这两颗红豆让他吃了定心丸,明白了姑娘的心意,也正是这两颗红豆,见证了两人跨越天山的爱情。
“看到蓬莱阁七夕情话大赛征文后,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袁人瑞介绍,自己平日爱好文学,喜欢写诗写文章,就想趁七夕到来之际,抒发一下情感,缅怀两人的那段青葱岁月,同时献给即将到来的金婚。
对于蓬莱阁,袁人瑞说,2016年初他和老伴曾报名参加青岛烟台一线的旅游团,一起登上了蓬莱阁,观山海美景,印象非常深刻,也正因此,看到蓬莱阁情话大赛,感觉到特别亲切,所以写下《携妻登蓬莱阁》这首诗。
故事分享:相会在桥头
1965年秋,我支边进疆,被分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74团工作。我出生于崇明农村,在农村当过三年社员,粗细农活都难不倒我,生活、劳动再艰苦我都不在乎,唯有一件事,使我万般无奈。
74团青年男女的比例严重失衡。1970年初春,我已迈入准“老大难”一族,可是,茫茫人海,伊人何处?正在无可奈何的时候,家乡的母亲来信附了一张纸条,上有一个女孩的通讯地址,是南疆43团的农工,年岁相仿。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对方写了一封信,作了一番自我介绍,小心翼翼试探能否建立通讯关系。过了二十多天(这是当时南北疆的通信距离)终于收到回信,字迹端正清秀,像是刻钢板,写了大半张纸,告诉我:她在拾棉花竞赛中,一天拾了216斤棉花!看来是个能干人,态度不错,有希望。
通过十几次的书信往来,我们互相确定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于是,我们就着手调动的事,把她从天山之南调到我所在的北疆昭苏坡马,足足用了半年多,终于办齐一切手续,她即将从喀什麦盖提出发了。我决定到乌鲁木齐迎接她。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我俩之前从未谋面。于是我想了个办法,事先给她寄了一个不常见的毛主席像章,还附了一张《伊犁报》让她到时拿在手上,有了这两个标识,就万无一失了。
1971年五月下旬,我比她早两天到达乌鲁木齐,我每天到农三师办事处去问,都说没有到。真有望穿秋水之叹!第三天下午,来到西大桥头,蓦地,对面一个女子姗姗走来,心头一阵狂跳,定睛一看:果然她手里拿的是一份《伊犁报》胸前佩的是那枚像章,就是我那个日思夜想的她!我俩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西大桥,我俩的鹊桥!果然就是我那个日思夜想的她!
她从一千五百公里以外的43团坐牛车出发,到师部好不容易找到一辆运甘草的卡车,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漫天的沙尘里,颠簸了五天,才来到了乌鲁木齐西大桥头,那位好心司机驾驶的甘草卡车,真是一只强大的喜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