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咖”团队上演“兄弟连”
济宁市技师学院学子勇夺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第一名
2020年1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看点
B04
新闻
找记者 上壹点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编辑:王英霖 组版:李腾 校对:李从伟
  文/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见习记者 王英霖 通讯员 魏林娜

  经过半年来建模、敲代码、UI贴图等“魔鬼训练”,王福阳的团队代表济宁市技师学院取得2020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第一名的佳绩。从他们的眼中,我们不仅看到胜利的喜悦,更感受到他们对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等新兴技术的赤诚热爱和对未来人生的信心。
  登顶头名
不辱使命

  回忆起10月23至24日举办的2020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全国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应用多媒体作品制作员(5G+MR资源开发)山东省选拔赛,当评委宣布王福阳的团队为学生组第一名时,他激动得落下眼泪。“当时确实很兴奋,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这半年我们太不容易了。”
  王福阳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记者说,从早晨9点到下午3点,6个小时的比赛让他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紧绷。“我们的题目是智慧物流,当拿到题目时觉得还好。但是在比赛中,我用余光看到旁边其他学校的选手很专业地进行操作,心里就有点紧张了。能参加省里的比赛,说明大家都很优秀。”
  王福阳笑着说,“数个小时的比赛,谁也不敢保证脑子没有‘短路’的时候。当我们做完进行检查时,发现很多代码忘记写了,有的还写错了,当时我和刘天正就达成个默契:不吃饭,干到底!”
  本次选拔赛主要考察选手们网络化环境准备及硬件链接、应用场景创新设计、三维创新设计、交互创新设计、可视化脚本等模块。参加比赛的学生组共有13组,济宁市技师学院派出了5组选手参加。虽然参赛人数多、队伍多,但王福阳和刘天正用结果证明他们是大赛中最出色的一组。
极度热爱+刻苦训练
成功就是真金不怕火炼

  就读于学院2017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王福阳今年20岁,瘦高的身躯,朴实的衣着显得有些少年老成。皮肤黝黑,但黑眼圈有点严重。“参加这种比赛就意味着半年时间都不会怎么休息。”
  王福阳坦言自己属于努力型的人,虽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是新技术更新太快,稍不注意就落后了。
  近些年,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迅猛。VR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让使用者身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这背后是计算机复杂的运算。
  MR(Mixed Reality,即混合现实)是VR的进一步发展,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将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建起交互反馈信息的桥梁。在5G网络的加持下,MR技术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MR+智慧医疗、MR+智慧教育、MR+智慧家庭等主题逐渐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刚开始学的时候,最难的是代码部分”,王福阳坦言,“代码编写都是英文的,但我英语基础恰恰很弱,单词不认识直接影响我对程序的判断。另外,我的UI(User Interface,即用户界面)贴图也不是特别精准。”王福阳有时间就琢磨学业上的事,进步飞快。
  王福阳家境非常艰苦,一直在勤工俭学。除了准备比赛和日常上课之外,每天都要回家照顾瘫痪的奶奶。在准备比赛期间,王福阳每天都是夜里11点左右回家,到家已经是后半夜1点了,早晨6点半又要起床来学校。中午如果困得实在受不了,就休息半个小时。这种两头跑的生活,王福阳坚持了半年。
  优秀的人,只有同行者更为清楚。自从和王福阳组成团队后,刘天正也开启了“地狱模式”。作为王福阳的师弟和好伙伴,刘天正深受感染。比赛准备期间,他隔一天回一次宿舍,通宵达旦已成常态。“这是我们团队的战斗,我和他相互支持。知道他的难处后,我就更不能辜负他。”
  刘天正说,“老师们虽然寄予期待,但是也告诉我们要劳逸结合,脑子不能一直紧绷,想不通时就放一放。准备期间,我和福阳师哥也偶尔打打羽毛球,跑跑步。劳逸结合,效率就上来了。”
信心更加坚定
国赛准备再出发

  根据此次比赛的规定,前四名的队伍将代表山东省参加11月份在济宁市举办的全国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应用多媒体作品制作员(5G+MR资源开发)总决赛。
  王福阳和刘天正加大力度,每日训练。王福阳对记者表示,“国赛和省赛大不一样。各省的优秀团队都来,对手更加优秀,我们倍感压力。”
  虽然夺了省内比赛第一名,但王福阳在回看当时的比赛作品时却并不满意。他在原有基础上做了总结,并加入了新的创意,UI贴图和代码编写也越来越出色。随着短板慢慢补足,优势慢慢显露,他和刘天正在朝着新的目标进发。
  “这段时间的训练让我更加深入了解这个领域,毕业以后我也要继续从事虚拟现实这个行业。找工作我不会走远,我会留在济宁,在离家近的地方。我相信虚拟现实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幸运的是,它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当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时,最大的快乐也不过如此。”王福阳说。
  参赛学生团队合影。
不负艰辛,再下一城 济宁市技师学院教师团队获得职工组第一名
  文/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见习记者 王英霖 通讯员 魏林娜

  同样的时间、地点、题目,济宁市技师学院教师队伍也获第一名的佳绩,两项第一可谓“双喜临门”。然而与学生团队相比,教师团队的夺魁显得更为难得。长期的备战,让教师团队为代表的教师队伍面对教学、家庭和比赛三重压力。
  教学备赛两不误
职工组夺魁更难得

  25岁的项良庆已经是济宁市技师学院的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了。他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记者说,自己是“年轻气盛,精神焕发”。作为王福阳等人的指导老师,学生组备战他要定期过问,作为职工组的成员,他也要忙于比赛前的准备工作。“我们一点也不比他们(学生组)轻松。比赛虽然分学生组和职工组,但我们的题目都是一样的。假如自己的学生成功了,而我们老师这边失败了,确实会有点小尴尬。”项良庆笑着说。
  当老师一年以来,项良庆和学生们结下深厚的友谊。“王福阳和刘天正等人私下里都叫我哥,其实我就比他们大几岁,有共同语言。”项良庆表示,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太快,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在这个领域,老师和学生的唯一区别是‘闻道有先后’。你是老师只能代表你学得早而已,稍不留神,你就得跟你的学生请教,这是常有的事。”
幸运的是,项良庆还有一位“大神级”的伙伴:52岁的计算机专业资深教师姜卫东。“姜老师是技术大牛,出过书,代码牛,外语好,我们都佩服他。我跟姜老师就像父子一样,经常探讨前沿技术问题,他对我们永远都是倾囊相授。”
  报名之后,这对“父子组合”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时间的分配。项良庆说,“我们每天晚上7点开始备日常教学的教案,真正开始准备比赛的内容都已经是晚上9点以后了,有段时间我经常都是凌晨3点才回去。”技师学院派出四个职工组参加比赛,每位老师都在倾尽全力备战。姜卫东老师把母亲安顿到哥哥家后,就开启了3个月回家一次的节奏。另一组的刘加宁老师吃住都在学校,取消了暑假和周末。
  “我们老师晚上走的时候,学生组教室那边还亮着灯,大家都太拼了。这两个‘第一名’是我们教师学生两支队伍的长期付出的结果。”项良庆说。
虚拟现实技术前景光明
教学需要后继有人

  记者见到姜卫东已经是下午6点了,此刻的他仍然在指导学生。身着米黄色西装的他显得格外干练,面对学生,他时而讲解,时而倾听,没有丝毫疲倦。
  姜卫东参加过上一届的比赛,拿的是三等奖,这个结果他不满意,于是在今年决定放手一搏。“作为有30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我早就关注到虚拟现实这个领域,也一直在培养一批一批的学生。济宁市技师学院这个专业起点早,2015年就开始参加各种比赛。我们现在教学理念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只有大赛彩能体现我们团队的价值。”
  过了不惑之年,姜卫东也坦言现在学新东西慢了,教师队伍到了换挡的时候了。他对记者说,“客观来说,我这个年龄完全可以不用再参加比赛,之所以还来是想在职业生涯的后期多带一下年轻人,比如小项(项良庆)他们,他们再教更年轻的孩子,这样人就越来越多,退休前我还要带一个团队出来。”
  项良庆也表示,“从2016年VR元年,VR到现在已经发展4年了。VR将持续地改变世界,从娱乐到工业生产,慢慢地大众化。下一代操作系统平台可能就是VR,MR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你能做的就是跟上,然后持续练习。这个过程很枯燥,但结果一定很精彩。”
  参赛职工组合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