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问答】
肤浅的快乐,掩饰着无力
2020年12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与精神追求。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成立“心理专家团”,在齐鲁晚报官方客户端——齐鲁壹点征集情感心理问题,邀请心理专家解答。
  情感版投稿邮箱:qlwbqg@163.com
  壹粉“百雀羚1982”问:
  一直对孩子实行的是“快乐教育”,不强迫他做不愿意的事情。但孩子进入高中后,我们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失败。学校看重成绩,甚至到了以成绩区别对待的程度。每次月考,都是以成绩名次排考场,前一百名在一楼,二百名在二楼,以此类推。现在高三了,老师一边说孩子缺乏自信,一边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被贴上标签的孩子越来越不相信自己成绩会好,成绩也确实没什么起色。
  我们后悔的是,也许应该早一点逼孩子上辅导班?早一点为他选择国际班?以他现在的年龄,再跟他讲要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好像已经行不通了,他想到的只是逃避,找退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心理专家团:
  很遗憾看到这样的问题。错误理解“快乐教育”的,不止“百雀羚1982”一家,而“家长失误、孩子买单”的现状,也确实令人焦灼。事已至此,没有什么“特效急救药”,只有先校正认知,才能逐渐修复错漏,寻求转机。以下三点建议,供“百雀羚1982”及更多家长参考。
重新理解“快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不能回避痛苦,也不一定都能达成既定目标,而在痛苦中追求目标的过程,是快乐的,会带来宝贵的高峰体验。这里所说的快乐,是长远、深刻的快乐,是伴随着改变与成长、付出之后的收获,是自我实现的必然过程。而“不干不愿意的事”恰恰与之相反,是短暂、肤浅的快乐,是消极、回避策略的产物,是以减少体验、限制能力为代价的。这也正是“百雀羚1982”的孩子高中遇挫的原因。孩子处于探索世界、尝试运用各种行为的过程中,对于事物的规律、规则,往往难以把握,对于陌生、艰难的体验,也自然心怀畏惧,由此做出种种“不愿意”的表达,可能过于轻易,也可能随时变化。家长有责任参与这个过程,帮助孩子发现目标、强化信念、优化方法,同时给予必要的资源和充分的鼓舞。如果家长担不起责任,孩子一味信马由缰,导致的不仅是学业的落后,还有能力的低下和精神的涣散,“快乐”又从何谈起呢?
坦承自身的不足
  并不是说“百雀羚1982”逃避责任,但家长们有必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比如,家长本身就缺少对目标、规则、方式方法的清晰认知,或者缺少引导、影响孩子的权威性,所以假借“不强迫”,掩饰内在的无力。又比如,家长资源与能力有限,无法对孩子的学习生涯做出系统规划,造成理念、行为与环境脱节之后,又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剩下“适应现实”这种乏力的说辞。
承认这些很不容易。但要和孩子共同开启新的里程,必得过这一关。  “百雀羚1982”应该诚恳地向孩子说明自己的偏差,告诉孩子,自己对他(她)的困境有责任,也愿意学习、改变。这样,孩子才会意识到改变是必要的,也是合理、可能的。
尽量止损,多元发展
  孩子已上高三,身不由己进入了传统高考的轨道,虚假的安慰无济于事,只能面对现实,在尽量寻找可能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孩子的心理损伤,帮助孩子重新投入健全人格的建设。可以尝试的行为包括:鼓励孩子进行心理咨询,通过专业帮助,在信念、注意力、意志力、压力应对方面有所改善;结合孩子的兴趣或意愿,考虑专业技能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培养准备和资源筹措;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以积极、灵活的态度共同应对学校、社交等环境压力,接纳孩子的各种状态,与孩子共同尝试改变。
  教育是一个完整、连续的体系,快乐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元素。祝“百雀羚1982”与孩子在抹去“肤浅的快乐”之后,获得坚定有力的发展。这并不晚。
  本期专家:蒋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赛林纳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