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以“帽”取人 还需釜底抽薪
2020年12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龙敏飞

  高校对人才“帽子”有多看重?一位不愿具名的青年教师告诉记者,他回国评上了某个称号,“要是没有人才帽子绝不回来”。高校对人才“帽子”的看重程度已然影响到科研评价体系,成为学术领域的顽瘴痼疾。12月1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克服“唯帽子”问题,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无法否认,很多获得诸多“帽子”的人,的确是人才,也是值得“挖掘”的,但过于迷恋“帽子”,以及一窝蜂地盯着“帽子”,则有点“走入极端”。这般局面,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挖掘,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眼下,高校对人才总体上是一个静态的评价系统,这如何让人才动起来?让他们发挥干事创业的热情、创新创造的激情?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激发年轻人的上进心与进取心,反之,则会戕害年轻人的朝气与锐气。
  若想高校更彻底地破除以“帽”取人的现状,必须改变教育资源的分配逻辑,这才是釜底抽薪之举。一言以蔽之,建立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评价机制,既要看“帽子”,更要看“里子”。毕竟,破除高校以“帽”取人的局面,不是说“帽子”完全不重要,只是说,要破除对“帽子”的畸形迷恋,探索形成以“帽子”、教学评估、学科评估、思想政治素质等多因素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释放出更多的创新活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