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官回乡务农 带小村一起红
短视频平均播放量几十万次,“村播”老刘的网红梦照进现实
2021年01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老刘说自己跟土地有缘,在村里走一走就非常幸福。
     2020年6月,42岁的刘树海卸去淄博高青县常家镇副镇长职务,回到蓑衣樊村做回职业农民,并玩起短视频,想要带着这个黄河水乡一起红。
  回乡当农民、拍摄短视频、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半年过去了,老刘的“网红梦”实现了吗?他与蓑衣樊村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高广超 
通讯员 吴云超      

放不下乡村游的情怀
  谈起2020年,老刘最大的感受就是“充满挑战”。
  2020年6月18日,他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放弃公务员身份,回到了蓑衣樊村,“我内心扎根农村,还是放不下乡村旅游的情怀。”
  诗意的名字,加上三面环水的好位置,让蓑衣樊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平原水乡。老刘说:“我们的村子叫蓑衣樊村,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也不知道怎么走。但这几年,一说蓑衣樊,已经小有名气,甚至还成了地标性的存在。”
  记者采访时,村里新建的手工作坊里正好蒸出一锅热腾腾的大包子。手工作坊是老刘在2020年打造的重点项目之一,在这里工作的都是村里的老年人。“因为乡村旅游要做的是场景化,要展现原生态的乡村味道,所以我们特意做了黑面馒头、窝头、年糕等等,让游客尝到原汁原味的好东西。”村里的老人出不去,没有就业渠道,手工作坊开业后,他们在这里做着“家里的饭”,还领着一份不错的收入。目前手工坊有三四个人在工作,2021年春天预计可以容纳十几个老人就业。
农民老刘重启学生生涯
  半年前刚回到蓑衣樊村,眼前还是三年前的状态,老刘有些失落,所以这半年来他一直没闲着,找门路、要政策、求支持,在找专家进行论证后,更加坚定了蓑衣樊村搞乡村旅游的决心。
  老刘始终认为,搞乡村旅游必须有路子,于是他又开始了“学生生涯”。老刘说:“最近一直在忙着学习、充电,要不然就落伍了。”他到浙江、成都、广西等地转了一圈,出去看看现在的乡村旅游是什么样子,乡村振兴是怎样做的,回来以后不断地提想法,然后去落实。“现在的乡村旅游已经进入3.0时代,不再是农家乐吃一顿住一晚了,而是要吃得好、住得舒坦、玩出好心情。做旅游本身就是要新,要奇,要无中生有,要不断更新和进步。”
  让他惊喜的是,2020年下半年,乡村旅游持续升温。7、8月份,大量旅游团赶来,蓑衣樊村一下变热闹了。远朋青秀鱼馆老板娘李秀芹原本是个没有经验、不懂得跟顾客交流的“厨房小白”,现在因为搭上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顺风车,她的生意越来越好,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吃农家乐,她都可以轻松应对。“十一”假期,她的鱼馆一天能翻台十七八次。“当初哪懂乡村旅游的前景怎么样啊,就是埋头干,现在牌子是真打出去了,也的确是赚钱了。”如今李秀芹把整个家底都投了进去。
  62岁的司方华,从2017年就将自己的家改造成了特色民宿。在此之前,他种过地,打过工,收入都不高。59岁那年,他重新“创业”,投资三十万元经营旅馆,现在“坐拥”两个院子,包括4个标间、2个套房。他说:“这都是乡村旅游给咱带来的福气。”
  2020年,老刘觉得变化最大的是老百姓的心理。“老百姓真真正正看到乡村旅游是能够带他们发家致富的,从不认可到主动参与,再到服务理念日渐提升。”
筑巢引凤请年轻人回村
  谈起这半年的艰辛与快乐,老刘说,“对我来说,今天有困难,明天一定有办法。”如果一定要说2020年遇到的难题,那就是请年轻人回村,让蓑衣樊村彻底告别“老龄化”“空心村”。
  在老刘看来,年轻代表着活力,年轻人回村就相当于带着自己的专业、自己的技能、自己的平台回来建设乡村。他清楚地知道,要让年轻人返乡,就必须“筑巢引凤”,为此他“三顾茅庐”,引进创客中心,结合村情和需要研发文创产品、旅游产品并着重进行网络宣传。2011年,蓑衣樊村有512人,2020年增加到616人。“我跟年轻人反复沟通,后来有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他们也想一块儿带动整个村子发展。这是一个挺让人欣慰的事情。”
  在老刘的办公处挂着一幅字,上面是苏东坡的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对农民生活,老刘乐在其中。“夏天,每次我在稻田地拔草的时候、抓鱼的时候,就感觉非常开心。我跟土地有缘,在村里走一走就非常幸福。”
2021要参加农民职称评选
  “刘树海—小刘—树海—刘队长—刘经理—刘总—刘书记—刘副镇长—老刘……”这一连串称呼分别代表了老刘人生的不同阶段。上学时,大家都称呼全名;17岁“下学”后,他在邮电局当了一名线路员,起初工作时被称“小刘”,后来工作得到了认可,同事眼中的“小刘”成了业务能力强的“树海”;1996年,“树海”成了线路工程队队长——“刘队长”。2005年,他创立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周围人开始喊他“刘总”。2017年元旦,他上任常家镇副镇长。2020年6月,刘树海回到了村里,成了农庄职业农民兼“庄主”。
  在刘树海的众多身份里,他最喜欢“农民老刘”。他说:“我认为农民老刘会是一直不变的,是最真实的,也是我最喜欢的。”
  山东已全面推开职业农民职称制度,截至2020年6月,全省已评出新型职业农民高、中、初级职称976人。老刘说:“2020年我本来想去评选,但是很遗憾没赶上。2021年我争取参加,不光做一名合格的党员,还要做一名高素质的农民。”
  通过外出学习,老刘对职业农民也有了新的认识。过去的职业农民,指的是农民的职业化。现在,职业农民是把农民种植的产品用经纪人的方式销售出去。“要成为高素质农民,就要在带动农民干好工作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个人价值,让土地多生产绿色生态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网红路走得越来越得劲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老刘的抖音账号已经有1.2万多粉丝,每个视频基本都能达到几十万的播放流量,上万点赞量。冬天来临,老刘忙于外出学习,短视频多日没有发布,粉丝不断留言求更新。有熟悉的粉丝还会问,最近干啥了,网红不当了吗,还不更新啊?老刘的“网红梦”,已经不是梦。
  2020年6月份辞职回村以后,老刘一直琢磨利用村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拍短视频,借助“村播”让蓑衣樊村的乡村旅游火一把。拍摄团队是返乡创业的邢立磊团队,拍摄主角就是具有“网红气质”的老刘。
  吴云超是团队的摄像加编导,在与老刘接触的半年里,对他的评价就两个字——“真实”。拍摄前他还担心老刘能不能干农活。没想到,稻田拔草、锄地、捉鱼,这些脏活累活他都能干,而且熟门熟路。“他并不是在镜头前表演,而是在真实地生活,我只不过是用镜头将他记录了下来。”吴云超说。
  邢立磊是蓑衣樊村人,毕业后一直在外面从事自媒体工作,听到老刘的想法,便回来支援家乡建设。老刘的“火”,他觉得是一种必然。“我们最初经营这个号,就是以美食、风景为主,穿插一个主人公老刘,他亲自去做一些事情,这就让大家能够了解农民老刘,了解蓑衣樊村,了解我们村老百姓的乡土人情。”后期,他们想要走的方向就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老刘的生活,带动蓑衣樊村的乡村旅游。“2021年春天,我们要达到50万的粉丝量。”
  天蒙蒙亮,蓑衣樊村从安静的夜晚醒过来。这一天,老刘穿上军大衣去赶集,吴云超作为一个“记录者”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老刘说:“我乐于拍视频,但我不是非要做网红不可,而是要展现这里的生活习惯、劳作方式、传统文化,把蓑衣樊村宣传出去,把乡村旅游做好,让大家看看黄河水是怎样养育这一代一代人的。”
  阳光穿过芦苇荡,一间简易木屋、一顶棚子、一座锅台,大芦湖农庄在冬天别有一番味道。半年来,老刘的“网红路线”走得越来越得劲。“现在的成效比我想象得要好,‘农民老刘’也慢慢地叫了起来,我会在‘网红’的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老刘对于自己“小有名气”这件事表现得很谦虚。他笑呵呵地说:“还谈不上‘红’,还早着呢。我得继续努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