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伏羲庙
2021年01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微山县两城镇境内的伏羲庙。
     □杨建东

  伏羲传说为三皇之首,始创八卦,结网捕鱼,驯养家畜,尝草医病,东汉班固《汉书》将伏羲列为帝王,即炎帝、黄帝、伏羲。现存著名的伏羲庙有甘肃天水的羲皇庙,河南淮阳的伏羲庙和山东微山的伏羲庙,
  微山县两城镇刘庄有一座伏羲庙。坐北向南,背依凤凰山,庙后有六个山泉,最大的泉称羲凤泉,四季不凅,浇灌农田,庙台为大条石砌筑,东西长41米,南北长35米,高约6米,伏羲殿东西长17米,南北长9米,高约13米,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滚龙大脊,单华拱,三下昂,七铺座,殿内8根大木柱,墙内12根八棱石柱。大殿后面有女娲殿,女娲殿两边原有关帝殿、魁星殿,庙台下边有三圣阁、禅堂、钟鼓楼、三门,门前有石坊,上世纪60年代为了建学校拆掉了许多建筑。
  伏羲庙始建于东汉,为小型建筑,北魏《魏书·地形志》载伏羲庙为地理名胜,晋代《帝王世家》、唐代《十三道图》皆载此庙。庙上原有唐代修庙碑记和宋代熙宁十年重建三门碑记。现存元代中统二年(1261年)重修碑及明代万历四十一年修庙碑,碑阴刻捐资人名。1995年省里拨款,我主持修庙工程,见大殿西北角坍塌处露着的石内柱上刻着宋代、元代文字,就想其他内柱上是否也有刻字?搬梯子沿着各个石内柱的位置扒开墙缝,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在东北角的内柱上发现宋代熙宁七年刻字,赶紧拍照作拓,砌上墙缝。
  这12根石柱可能都刻宋代年号及捐资人名,由于转向原因没能全部找到。可以说,几百年来古人没见过这几处宋代刻字,后人也没权利和胆量再拆庙扒墙。12根石内柱的高度和型制很统一,均为八棱,刻字为宋代熙宁七年(1074年),也就是王安石变法那年。石柱是重建三门时施主捐资施舍的,其中一根石柱上刻“大宋国兖州仙源县长福乡白塔村”郭氏全家名字,“都知兵马使部勍”,郭勍是京都卫戍部队首领,仙源县即今曲阜市。此柱的另一棱面有元代中统五年(1264年)刻字,记载当时大旱,弹压、千户、提领、都监、招抚、教授、鱼台县主簿等官吏来庙上祈雨、捐助,刻铭记之。另一石柱上刻管勾等十余人捐石柱一根,管勾是宋代地方税官。这12根石柱是三门的建筑构件,明代扩建大殿时三门已塌,便将这些石柱挪用为框架的内柱。宋代建筑构件且有明确纪年,在山东仅此一例。大殿的八根通天木柱下边的石础为高鼓状,尺寸相同,但年号不同,刻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施舍木柱的人名,可能大殿的主体木结构在明代因多种原因而历经多年才陆续完成。
  清康熙年《兖州府志》《鱼台县志》对庙貌及周围环境有翔实记载。1988年,济宁市文物局请北京的古建筑专家祁英涛考察伏羲庙,他认为斗拱有元代明代的,瓦件是明代的,大框架是明代风格。
  遥想千百年前这处伏羲庙已是亭台楼阁、晨钟暮鼓、碑碣林立的完整庙院,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北方,利用宗教信仰治理民心,修寺建庙,元代大德年间诏令统治区内广建庙堂,伏羲庙在金元时修缮几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殿堂尚存,古柏亦在,殿堂当作学校教室,后来村里改善校舍,拆了许多建筑,砸了许多古碑建了新校舍,古柏也伐倒排船。
  微山还有一座伏羲庙,微山伏羲庙东北20余里的邹城郭里镇也有一座伏羲庙,俗称爷娘庙,1929年被军阀梁冠英部队焚烧,上世纪50年代郭里公社拆下砖石建炼铁炉、修桥、修水库,伐倒柏树建办公室。从遗址上现存的殿基、石柱、碑碣、面积上看,气势远远大于微山伏羲庙,建筑年代从碑文上可上溯至唐代,元代大修。由于这二处庙宇皆属古兖州,都地处凫山山脉,距离较近,有的文献只笼统说凫山伏羲庙,因此带来一些纷争、混乱。万幸微山伏羲庙的大殿完整保留下来,上级文物部门拨款修缮现存建筑,2013年国务院将微山伏羲庙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天水、河南淮阳的伏羲庙虽然规模宏大,但皆是明代始建,远不如微山伏羲庙的年代久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