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学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刘世传
2021年01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志杰 
  
  在齐鲁大学的历史上,刘世传是当校长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对齐鲁大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被齐大校友广泛认可,却不得终了的校长。
  刘世传1893年3月生于山东蓬莱温石汤村,字书铭,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在刘世传十几岁时因病去世。作为家中老大,还有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需要照顾,刘世传白天种地晚上苦读到深夜。他母亲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胶东传统家庭主妇,一心希望自己的五个孩子能够靠读书有所出息。在母亲的督促和大哥刘世传的带动下,五个孩子的学业成绩都十分突出,刘世传在蓬莱文会中学高中毕业成绩全校第一,被公费送到潍县广文学堂读政治系,后随校迁并至济南齐鲁大学。1919年毕业于齐鲁大学文理学院,1925年考取公费留学,到哈佛大学政治系读国际公法。那时国家负责学费,去美单程船票和杂费自己承担。刘世传平日读书,休息时或节假日到校外打工,干一些送报、去农场挤牛奶、替人开车等零活,补贴生活之用。这样苦读六年,于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入职美国俄士特女子大学教书,赚取足够的学费之后又游学德国一年,法国半年,完成著作《国际公法》,奠定其在国际法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东北大学、北平民国大学教授。
  刘世传是一位性格非常鲜明甚至有些刚烈的山东汉子,据其子刘贞模回忆,刘世传回国后担任东北大学政治系教授,儿子刘贞模就读东北大学附小。学业结束颁发毕业证,将籍贯“蓬莱”两字错写为“逢来”,刘世传大为不满,找到附小的校长理论,最后不欢而散,也使刘世传对东北大学产生恶感,不久即带着家眷离开东大前往北平。刘世传对家乡蓬莱感情很深,源自他自小在那里成长,那里的一草一木根植心底,还有一个就是对母亲含辛茹苦供养五个孩子读书的感念之情,他经常说是伟大的母爱激励着他刻苦读书,励志成才。以他的性格和情感是绝不会容忍将自己的家乡“蓬莱”错写成“逢来”的,况且那还是一所大学的附属小学,更让他感到不能接受。刘世传为“逢来”一怒离开东北大学,在当时流传很广,有报纸趁机火上浇油,把刘世传的火爆性格写得神乎其神。
  刘世传到了北平之后,一连接到七所大学的聘书,最后接受了北平民国大学校长鲁荡平先生之盛邀出任该大学的国际法学教授。民国大学始建于1916年冬,创办人是同盟会元老蔡公时先生,蔡先生1928年春任国民革命军司令部战地政务委员兼外交处主任,随军北伐,5月1日进驻济南,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山东交涉员。日本军队为阻止国民革命军北进,出兵占领济南,寻衅滋事,肆意捕杀中国军民。违反国际法闯进交涉公署,蔡公时据理力争,痛斥日军暴行,被日军残害,制造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当时刘世传虽然身在美国留学,但通过当地报纸了解到“济南惨案”,对蔡公时先生敬佩有加。鲁荡平早年加入同盟会,后从事乡村教育,创办报纸,1933年接任民国大学校长时还兼任天津《民国日报》和北平《中央日报》社长、总编辑。因刘世传的《国际公法》一书在国内外反响强烈,鲁荡平亲自登门把聘书送到刘世传的家中,并提供了很好的生活和教学条件。
  刘世传怀着对蔡公时的敬仰和对鲁荡平的感佩接受邀请,当时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不久,大批东北大学的学生和老师不得不流浪到北平等全国各地,寻找学习工作的机会,刘世传在北平的住所就成了他的同事和学生的临时落脚点。刘贞模回忆当时的情景:“来者都发生经济上的困难,父亲想起当年自己读书时的情况,非常同情东北大学师生的遭遇,便对母亲说,只要有登门求助的,应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因此,有的资助学费,有的帮助解决伙食、衣物、旅费等。家中好像办喜事似的,每天都有许多人来吃饭,佣人和母亲忙个不停,整天在厨房洗菜、做饭。”
  这样的日子刘世传一家过了一年,1934年暑假齐鲁大学的代表就从济南到北平登门拜访,他是一位美国人,名叫David,意思很明确,诚邀刘世传作为齐大校友回母校担任校长之职,但是,刘世传拒绝了。一个月内,这位来自齐鲁大学的说客四登刘家大门,却没有动摇刘世传拒不赴任的决心。刘贞模曾听到那位邀请者说:世传,我常听到你们中国人说刘备三请诸葛先生,我一个月连跑四次,你都不给面子。难道你眼看你的母校关门大吉吗?我明天一早召集北平齐大校友及董事开紧急会议,望你说明不回母校的正当理由。
  当时齐大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以至于“关门大吉”。1931年齐大获得政府立案,但是齐鲁大学是一所由教会学校发展起来的大学,原校长、董事会、资金都来自英美各个教会组织,一切教学组织活动有外籍人士主持。私立齐鲁大学并未真正理顺各个学科、中外教师之间的关系,由国民政府要员孔祥熙为校长之职遥控指挥,也未能彻底止住混乱之势,以至于两年多没有正式聘请校长,有林济青代理校长。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齐大校友会和董事会想到了刘世传,于是派员“四顾茅庐”,终于将刘世传请到了济南,1935年夏刘世传走马上任齐鲁大学校长。
  刘世传到任后首要任务是延揽人才,充实文理学院各学科,文学院中的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诸科都增聘师资,办学力量得以加强。他个性很强,到齐鲁大学后大刀阔斧克服了各种困难,校务突飞猛进,1936年秋季学生注册数增加到567人,是从来没有过的最高数目。同时中国籍的教师阵容也得到加强,一直到抗战开始,是齐鲁大学在济南发展的黄金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齐大于9月1日按期开学,但是回校学生只有297名,较上个学期减少了一半。10月日本军队攻入山东,根据教育部指令,齐大开始内迁。当时学校内部意见很不一致,大部分英美外国籍教授员工以为学校是英美教会设立,当时各国与日本尚有外交关系,主张不必内迁,依旧在济南上课。中国教授员工主张内迁,认为这样更为安全,学生自主选择的也很多,有的去了内地其他学校借读,有的开始自行内迁到达成都,有的留在济南。刘世传游说英美加各国董事们,支持战时的齐鲁大学,得到各国董事的支持。在校董事会董事长孔祥熙的协调下,借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一角,继续上课。但因为成都距济南路途遥远,1938年到校学生仅有数十人,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刘世传带领全体师生艰苦努力,力求扩充,初无线电专修科与药剂科外,原有各系逐渐恢复,教授与行政人员,亦相继辗转中国香港、河内,跋山涉水来到学校。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加等国与日宣战,外籍教授员工被迫撤离济南,有部分被日军虏走到潍县或上海的集中营,其他人也到成都,师资力量充实,学生人数得到增加。学校适应国家需要在理学院设立制药系,补强国学研究所,医学院与理学院共设寄生虫研究所。刘世传兼任理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国学所聘请顾颉刚为主任,钱穆、胡厚宣等名家入校科研教学,一时成为国学研究之高地。
  刘世传任齐大校长七年,他的办学成就有目共睹,得到齐大校友的肯定。1942年他被迫辞任,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校内一部分教职员工说他独裁,不民主,校友们则说他不重视校友,逼他离职。实则刘世传性格刚烈,绝少屈服,更不可苟且,导致周边人事关系紧张,尤其是外籍教师的不满,这可能是他辞任齐大校长一职的重要原因。
  离开齐鲁大学之后,刘世传在成都作关于二战起因以及“中印问题”“印度内政问题”的研究和演讲,国民政府一度请他出任驻印度大使,被他拒绝。翻译出版《二次大战之起因》,在报刊发表《撤销各国在华领事裁判权问题》《最后胜利的信念》等论著,透彻分析国际形势,影响极大。后受聘到四川大学任教,1952年底被分配到成都中苏友好协会做翻译兼任干部俄语班的教学工作。1951年和1958年因历史政治问题,两次受到不公正处理,剥夺政治权利,1964年病逝,终年71岁。1985年成都市人民法院撤销对刘世传原判,为其平反恢复名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