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中招“空心病”
2021年02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周

  最近,青少年空心病成为一个心理学话题,空心病这个词是三年前在网络上由心理学专家提出,特指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找不到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时候,那种行尸走肉般的生存状态。据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分析,一些学校有百分之三十的孩子有厌学状态。徐教授呼吁,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多过他们的学业,不然未来孩子即使考上理想大学,仍旧不知道成功和幸福为何物。
给孩子充分的人生体验
  有人形容现在的孩子是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笼子华丽,食物精致有营养,看起来每个孩子都好像衣食无忧有富贵命。但是你去问他们快乐吗?十有八九是不快乐的,因为快乐是一种动态体验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物质堆砌的结果。
  越是把孩子保护起来,越是给他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他的无力感、无意义感就越强。因为他的生活都是你在帮忙代劳,你变成了他生活的主角,一旦你不在身边,他就会失序失控,那么他的沮丧不安就会如影随形。
  因此,我们需要给孩子解锁,把生活的主权还给他们,让三岁的孩子独自吃饭走路,让六岁的孩子独立睡觉,让8岁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让10岁的孩子帮妈妈洗菜打扫房间……
  另外,把孩子们推出去,推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带他们跋山涉水,打球射箭,让他们通过各种丰富的体验,对世界有更多元的认识。这些事情也许比起早教、上补习班来说,没有立竿见影的价值,但它们丰富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增加了他对世界的好感觉。
鼓励孩子建立多样化社交
  很多商业大佬都提到过,21世纪需要的人才类型,除了科研和创新型人才,社交能力也很重要。
  而从心理角度看,一个主动社交的孩子,一个在社交方面有自信的孩子,他不容易对生活产生厌恶,反而会因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里,感受到温暖和共鸣,从而对生活有更多的耐心和热情。而且一旦他们发展出高质量的友情关系,他们就多了一条疏解情绪的通道,也多了一个坚固的支持系统,当他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他们会比没有朋友的孩子,更加容易恢复动力和信心。
  在空心病的群体当中,那些孩子因为从小活动范围很狭窄,原本可以拿来发展社交的时间,都被学习霸占了,甚至他们和同学的交流,都只能通过下课的十分钟,或者补习机构匆匆一见。
  有心理学家说,一个人能否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应对困难,取决于他的身体里是否存留有很多快乐、温暖的回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拥有很多好朋友,那他快乐的回忆就会很多。他伤心难过的时候只要想起这些,就不容易放弃,更不容易绝望。而朋友之间的安慰和鼓励,会让他明白,自己是一个有价值、被关心的人,因此也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创造学习成绩以外的成就感
  现在厌学的孩子年龄跨度很大,从小学到大学都有,而且其中还有个特点,他们很多都曾经是学霸。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很努力学习,一路顺风顺水,成绩从来就稳居前列,没有受过任何挫折,也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定义是:我是无所不能,无人能及的。
  带着这样绝对化的自我认知,他们一旦进入到高手如林的重点高中或者名牌大学,挫败感就会不请自来,因为比自己优秀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有的高手还不止成绩好,而是各个领域遍地开花。于是,孩子的信心被瞬间摧垮,从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到发现自己一败涂地。
  因此,他们失眠、焦虑,甚至会逃避学习,因为学习不能再引发他们的荣耀,相反,还会暴露他们的不足,让他们感到羞耻。
  为了避免这种单行道走久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现象发生,我们要发展孩子学习以外的多种技能,让他们的成就感不再仅依靠学习这一条路来获得。
  无论是运动、手工、画画、音乐,只要是孩子自己喜欢的,就陪伴并鼓励他坚持,让他在其中体验到充分的乐趣,让他们在获得艺术和运动滋养的同时,还能增加自己多领域的自信和价值感。 
  我们经常让孩子建立短期目标,比如你期末考试总分多少,你中考要考到哪个中学?这些可以给到孩子短暂的督促作用,但要想让他们真正自律和健康地生活与学习,我们还需要引导他们建立更宏大的目标,也就是梦想。如果一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梦想,他的家里又有八套房子,那他会问:读名牌大学是为了挣钱买大房子,过小康生活,那我家里有那么多房子,我还要读书干什么?
  因此,激发孩子的梦想很重要,有梦想,他内在的动力才会被激活。比如我的孩子梦想是造出那种带翅膀的汽车,从此让全世界都不再堵车。虽然这个梦想并不一定会实现,但是每当想起自己这个创意,他就会觉得很心动,也会觉得自己了不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