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杰
尽管懂不了几句日语,仅靠日语中使用的汉字去费力地揣摩人家表达的大体意思,我还是非常喜欢日本的书店,只要看见书店,一定进去装模作样地翻拉一番。我的意思是,书的内容当然是决定一本书质量的根本,质量为王是永远的标准,但是,如果一本书的装帧、插图、版式,乃至纸张、字号的选择,能够让人眼前一亮,表现出一本书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趣,同样能够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在日本逛书店,经常被一本书所吸引,拿在手里欣赏多时,其魅力就是来自这本书的装帧,而非看不明白的那些文字表达。日本的书籍装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平装书多,小开本的口袋书多,字数在10万左右的薄书多,素色书多,高大上的彩色绘本少。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书,我想应该基于这么几点。一是平装书的成本低于精装书,就会使书价相对更低,让更多的读者买得起书。从阅读的角度讲,平装书更易于翻看,携带也方便,至少没有精装书那么重的分量和硬邦邦的封面。从环保方面说,至少耗材少,消耗资源少,节约资源。二是小开本的口袋书更人性化,比手机大不了多少,更便于读者捧在手里阅读,出门时随便找个口袋或提包就能放得下。三是从现代人阅读的兴趣和内容的高潮分析,一本书的字数容量10万左右最合适,少了有点不过瘾,多了就看累了。过去的人们除了书,没有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心灵的交流地址,读书成为唯一的乐趣以及知识宝库。而现在,读书只是众多信息、娱乐、交流渠道中的一条管道,那种大部头的、饥饿式的营销方式,不仅不能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反而会使读者常生审美疲劳和情绪的厌倦。10万字不多不少,正好满足一个读者尚能容忍的阅读量。四是尽管装帧、设计、插图、纸张也是衡量一本书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毕竟一本不是以图画为主的书,还是要以内容吸引读者。过于花里胡哨的装帧、插画之类的过度设计,必有喧宾夺主之嫌。而搭配恰当合适的素色,或加少量的彩色点缀,淡雅、内敛、平实、静谧,像潺潺流水的小溪,看上去舒服,势必产生一种与之相伴读下去的淡淡情思。
从日本带回了几本书,当然都是日文的,我看不懂,但是希望自己再出书时能照着这个样子做下来。我们时下摆在书店里的书,有装帧过于奢华、精装书多、平装书少的现象。对于读者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书价太高了,有一种买不起书的尴尬和无奈。有些不解,为什么图书出版单位对耗资巨大的精装书乐此不疲,仅仅是为了追求书的奢华和高不可攀的外在形制,还是另有所图,或另有苦衷?记得前几年曾经有一位名气不小的知识分子说,现在是读书人买不起书,不读书的有钱人买书装门面,他们助推了书价上涨。书价上涨的板子打在买书人的屁股上,显然有失公正。虽然有些人是为了装门面买装帧奢华的精装书放在家里或办公室的书架上,但也应该看到出版机构借坡上驴、顺势以精装书抬高书价的事实。出版社这样做无可厚非,出书就是为了卖书,在书籍出版的大政方针不出问题的前提下,装帧漂亮、精美,也符合出好书、出精品书的原则。如此,书价势必就高。如今,想到书店买一本简装的书并不容易,买一本小32开或32开的书也不容易,多数是大32开以上的开本。那么大开本的书,是为方便读者阅读设计的吗?读书人难有这种感觉,至少我没有。我的想法是根据需要确定书的装帧形式,一些贵重的画册,做精做美是可以的;但一般的经常性阅读书籍,就可以装帧得简单些,以平装为主,方便阅读就行了。
日本的出版机构能够以平装书为主要装帧形式,与其全民环保、节约能源的意识分不开。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又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他们把发展和资源保护很好地融为一体,既发展了经济又有效地保护了有限的国家资源。日本最大的发展特点是将科技进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在提高经济增长率的同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们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而不是把两者割裂开来,发展是一回事,生活又是一回事。比如日本人在卫生间里下的功夫就相当足,手纸薄得如蝉翼,但很有韧性。我们这里多是要求使用者将手纸扔入纸篓,而在日本,则告知使用完毕直接扔到马桶里,随便冲走,卫生间内不再放置垃圾桶。再如卫生间的马桶水箱上安装了洗手的水龙头,用过的水直接流进马桶水箱,用于冲洗马桶。这是小事。从大处讲,日本人对于雨水的储存和利用相当到位,除了饮用水,其他一般性用水,几乎清一色来自平日里雨水的收集储存。大阪有一座建于1996年的中央体育馆,大部分建筑主体都在地下,属下沉式体育馆。这样的建筑其实是为了在体育馆的顶部建一个庞大的雨水池子,体育馆里所用的水,全部来自这个雨水池子。日本是一个岛国,但雨水相对丰沛,这样的收水措施,极大地缓解了淡水不足的窘况。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日本为什么书籍的装帧如此简约了,这不仅是一种淡雅、清新的审美方式,更是一种与国共进的节约美德。
过度包装,包括书籍的过度装帧,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和价格连环升高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的是资源枯竭。据说纸张的价格又涨了,原因是造纸的原材料涨价了。毫无疑问,无论哪个环节涨价,最后接招的一定是流通环节的最后一环——消费者,因为只有他们没办法从中加价。读者只能忍痛割爱,我不买了,行不?当然,我们消费市场上的过度包装不只是书籍,其他消费品的过度包装,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久治不愈的社会通病。过度包装产生的是一连串的严重后果,从资源浪费到社会风气、奢华攀比,再到垃圾成堆,往复循环,资源枯竭。日本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虽然他们的服务十分到位,对顾客所购买的物件,不论大小、价格高低,都会包装得严丝合缝,但是,除了大件如电器类物品,包装所用材料基本是纸张和袋子,没有大而无当、印刷精美的硬壳纸盒,包括酒类,也多是裸瓶,购买时套上一个结实的纸袋就妥了。
一本书带给读者的除了文字的内容,提升阅读人的审美境界,也是书中之意。说了这么多,我的中心话题还是在书的装帧这个问题上,将不必要的精美装帧改为更加方便读者的平装小开本,拿在手里既轻快又便于携带,读书无负担。装帧精美的大开本书籍,放到书架上的确气派,但书籍出版是用来阅读的,不是摆在书架上显摆的。向日本出版同行学习,让我们的书籍装帧软些、再软些,柔软小书捧在手,便于阅读,这是一个读者或者也可能代表很多读书人向图书出版机构发出的请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