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渤海,新滨州
2021年09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鸿福

  盛夏时节,到滨州参加由省作家协会和滨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渤海革命老区红色作品创作采风活动。
  渤海区是1944年1月由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而成,西枕津浦铁路,东北濒临渤海,北到天津南,南接胶济铁路西段,下辖40余个县、市,鼎盛时期人口达1114万,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如今的滨州市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过,因为渤海区的党政军机关驻在这里,可以说滨州是当年渤海区的中心和腹地。
  多年关注红色文化,渤海区这个概念我并不陌生。一天多的时间,紧锣密鼓参观了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博兴陈户烈士纪念园、博兴高渡革命历史纪念馆,还参加了《渤海魂》《纪念碑》作品研讨会,我发现自己对渤海区了解得太少了,更为自己的误会而抱愧。
  我曾经参与过鲁中抗日展览馆的建设,对鲁中抗日的艰苦和惨烈比较了解,没想到渤海区也发生过那么多的战事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原来,这里也有“刘胡兰”,也有“王二小”,也有“红嫂”,也有夫子同战死,兄弟共赴难,也有地雷战、地道战。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里有一道长长的碑廊,每一块石碑上,都密密麻麻地刻着烈士的名字。一个名字,只占一个成人拇指的空间。对瞻仰者而言,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对一个家庭而言,意味着父母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甚至是一个家庭的破灭。
  滨州的一位作家告诉我,还有一些烈士连名字也刻不到碑上。他就知道这么一位。这位烈士是地下党,但他的身份连亲属也不知道。他是悄悄地参加了革命队伍,家人也只是听说有人在咱们的队伍上见过他。但也有人说他投了国民党,还有的说他投了伪军。后来是杳无音讯。家人也曾经受过牵累,但他们坚信自己的亲人绝对不会投敌。几年前,他们从一位老同志的回忆文章中见到了亲人的名字,辗转找到这位老同志。老同志已经有些小脑萎缩,话都说不太明白。一说到当年救过他一命的老战友,他就热泪横流。但是,仅凭他的一家之言,想证明烈士的身份也不容易。何况,不久这位老同志也去世了,家人也只好放弃了为亲人找回烈士荣誉的念头。
  做出了牺牲而不能证明,这样的牺牲让人喟然,也更让人崇敬。
  参观后我才知道,在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参军17.2万人,支前民工81.98万;支前粮食12.7亿斤,调用牲口97.8万头,支前大小车128万次,长度可达2000公里。原来,这里也曾经“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郎上战场!”陈毅曾经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浩浩荡荡的车队里,相当一部分来自渤海区。
  渤海区不是没有好故事,缺乏讲述;渤海区不是没有亮点,缺乏发现。真该好好写一部《发现渤海》。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曾经参与过鲁中抗日展览馆的筹建,和材料组的同志走遍了鲁中区所涉及的7个市20多个区县,重要的红色展馆几乎都参观学习过。这期间我发现有些内容“千篇一律”的问题。这次参观渤海区红色展馆,再次发现了这一“问题”。
  比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山东省委号召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各地发动武装起义;比如,1937年底前后,山东省委领导全省各地发动武装起义10余次,掀起了山东民众抗日的高潮;再比如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到延安汇报工作,党中央决定派干部到山东;1938年9月29日,党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定,随后,115师主力进入山东;再比如,徐向前在山东期间,骑着高头大马的那幅照片,我在好几个地方看到过。
  这些“千篇一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参观渤海革命老区红色展馆,又发现了这一点,尤其是徐向前骑马的照片,至少在两个地方看到过。《联合日报》专题部主任王川和我谈采风的感受,我说到了发现的“千篇一律”,而且忽然顿悟,多个红色资源地出现这种现象,正是说明了山东各地抗日工作是在山东省委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的,这些重大事件,对全省都产生了影响;而山东的抗日工作又是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展开并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忽然“发现”了这一点,我很激动,和王川主任谈得很热烈。正是因为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各抗日根据地才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成为抗日中流砥柱,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在革命年代如此,在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上世纪90年代末,我曾经随团到滨州考察过,眨眼间已经二十多年了。这次到滨州来,完全不是印象里的滨州了。初入市区,印象最深的是舒朗、大气,有高楼大厦,但不挤做一团;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都很气派,很有现代气息;道路宽阔,两边绿化水平高;水面多,好像到了江南。我们住的地方,出门就是一大片水面,水面上有很长的桥,架到水中央,桥上有座椅,落座休息,有凉风,有水气,是盛夏消暑的好去处。水中岛上、岸边,有徽派风格的建筑,高高的马头墙,白墙黛瓦,疑是江南水乡。
  滨州的朋友说,我们住的地方在城西北,还不是最繁华的地方。这让我对滨州城,更有了一份期待,但行程匆匆,并没有专门安排观光,是真正的浮光掠影。
  除了红色资源,我们参观了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这是一个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核心平台,他们要做的是“企业不愿做、政府不好做、科研人员不敢做”的事情,一期工程已经完成,130多家科技研发、服务机构正陆续入驻。在产品展厅里,有轻量化铝新材料产品,有广泛用于汽车、船舶、工程动力机械的活塞,有用于高铁、城铁的新材料,有玉米深加工系列产品和高科技含量的纺织产品等。我们还参观了魏桥国科,这里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有生产基地、研发机构,更有一个集七大方向教学、研究及产业化一体的科教园,前景很让人激动和期待。我们感受到了滨州人正在紧跟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为加快发展蓄能“只争朝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