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不能中断,小年前医院就挂上中国结、煮好了饺子
血液透析室里的别样“忙年”
2022年01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南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二室,日常的透析治疗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鑫 摄
  济南威高肾科医院院长孟建中(右一)为透析后的孙建例行检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鑫 摄
     1月25日,农历小年。躺在病床上,蒋茗静静地盯着身旁一圈圈手指粗细的“血管”发呆,看着自己的血液从体内流出,经透析机清除毒素,再输回体内。一次透析4个小时,一周要透析3次。这已成蒋茗的生活日常,也是中国80万透析患者的缩影。过了小年就是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这一天分别走进济南威高肾科医院和济南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从患者和医护人员身上感受着与外界不一样的“忙年”氛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都亚男 韩虹丽

下半辈子少喝水
  这是患者孙芳手机屏保上醒目的几个大字。
  屏保是她的孩子制作的,目的是时刻提醒刚得病的自己,不能跟以前一样正常喝水了。每一个终末期肾病患者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干体重”,在两次透析之间的时间里“干体重”增长不应超过3%至5%。例如,一位体重60公斤的患者,在这个周期里饮用的水和食物只能在1.8公斤至3公斤范围之间。
  一个普通人一天饮水量在2L左右,这意味着每一位做血液透析的患者常常“口渴”而不能大口畅饮。孙芳和众多的肾病患者一样,口渴的时候要忍着,大把大把吃药的时候也要干咽进去。肾病带来的生活变化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接受和适应的。蒋茗每次透析时都会发呆,她从未想过自己的下半辈子就要这样度过。
  蒋茗今年60岁,丈夫和自己都已退休,在两年的血液透析生活里,每天4小时治疗之外的时间几乎全在家中度过。蒋茗说自己害怕邻里的询问和丈夫的回答。
  除了自己的血液每隔一天就要经历一次“体外旅程”外,肾病给蒋茗带来的生活改变还有喝水受限、食物称重,以及一周三次的透析周期带来的出行限制。长达三天以上的探亲、旅游,都已从她的行程表中永远地告别了。
  过年,对于蒋茗和孙芳来说,生活安排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亲人陪在身边带来的,有团聚的幸福感,也有不能中断透析的郁结。
努力的患者和医护人员
  从27岁被医生通知必须进行血液透析的那天起,翟英英进行血液透析已经有一年三个月了。英英的工作也因生病被“主动”辞职,家庭全部收入只有父亲每月3800元的退休金和自己的低保金。而英英一月两千元左右的透析费用,结合来回医院的交通费与饭费算下来,占据了全家收入的七成多。在交谈中,英英没有吐露过任何情绪,对于患病、失去工作、经济压力,一直是很平淡地讲述,用她的话来讲,“已经这样了,何必发愁呢?”
  相比于刚生病时的激烈情绪,现在的周林平和了很多。透析了10年,他连说话也“佛系”了很多。“当年几乎所有指标该上去的都下来了,该下来的都上去了,浑身无力也吃不下饭。”回忆起当年确诊时的样子,周林一家都无法接受。“10年了,现在也没有压力了,慢慢也有了信心,做透析的时候也没什么不适的感觉。”
  做一次肾透析400元,一周要进行3次,不算其他治疗费用,一周是1200元,好在2012年肾透析进入医保目录,使用居民医保可报销80%,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信心。
  济南威高肾科医院现有300多例尿毒症患者,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透析5年以上的,接受透析时间最长的一位患者已有32年透析史,目前还在接受治疗中。
  为了活着,患者在努力地去适应,去改变。同样努力的还有医护人员。2008年刚一毕业的韩婷就来到这里做护士,一转眼13年了,由于护理这群特殊的患者,导致她忙得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6:00-15:00早班、10:30-18:00中班、17:30-次日6:00晚班,需要她们24小时轮岗,过年过节也依旧如此。医生下达了治疗医嘱,照顾患者的接力棒就落到了护士手上。
  “压力值、超率量参数、透析浓度……”看似安静的透析大厅,她们却在高度紧张地监测着一组组常人看不懂的数值。很多问题,不是出在技术本身,而是责任心。为了避免患者胳膊上起假性动脉瘤,护士严格按照“绳梯式穿刺”,在患者的胳膊上记录下不同的穿刺点,患者每次来透析都会选择不同的点位穿刺,并记录在案。
  由于透析不能中断,所以每年总会有一批患者在医院过年,为了让大家感受到过年的气息,小年前医院就挂上了红色中国结、煮好了水饺。“尿毒症患者与其他患者还不一样,肾透析是一种持续治疗,我们照顾了他们5年、10年,甚至更久,早就与他们不是医患关系了,更像是老朋友,是亲属。”或许正是这份信念,才让像韩婷一样的护士们从这个岗位上坚持下来。
“生了病也能实现价值”
  洪杨已有15年的透析史,他在31岁时开始做血液透析,一周三次雷打不动地来医院,他把这种自律称为“自救”。这场规律的“自救”是很多肾衰竭患者的选择,甚至有不少患者都是晚上去医院做透析,因为白天要工作。
  洪杨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曾是一名大学教师,后来选择自主创业。2007年做建瘘手术的当天,洪杨就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15年从未间断过。洪杨说自己喜欢这种“被需要着”的感觉,这也是他坚持做血液透析的动力。
  “我生了病,也能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不要做废物,这样感觉没有白活。”洪杨觉得打败血液透析患者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的心态,要有勇于直面的精神,要自己看得起自己,不要自卑。
为了更长的人生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高达10.8%,患者人数超过1亿,需要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有150多万,并以每年新增12万至15万的趋势持续上升。
  而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多的肾病患者接受透析治疗。山东省肾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统计的2019年度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山东总体在透人数40951人,血液透析在透人数37372人,占91.26%,腹膜透析病人3579人,占8.73%。2019年全省新增透析病人13375人,血液透析新发病率为121.79例/百万人口,比2018年提高17.44%。
  从事肾脏病治疗领域47年,山东省肾脏病与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济南威高肾科医院孟建中院长告诉记者,肾衰竭患者有肾脏移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三种治疗方法,但受肾源和可操作性的限制,血液透析成为更多患者的选择。
  但肾透析的并发症就像是“按下葫芦又起了瓢”。“快过节了,可得管住自己啊,不能再喝酒了!”在病房例行检查的孟建中碰见了刚做完透析的患者,又是一声语重心长的忠告。尿毒症的急性并发症是会“要”命的!高钾血症、心衰、急性肺水肿、缺氧等,无论哪一样都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肾透析患者除了少喝水,还要“管住嘴”。
  “饮食控制不好,钙磷很难调节好。所以很多病人都面临肾性骨病、钙磷代谢紊乱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含钾高的食物也不能多吃,如橘子、瓜子、坚果等这些过年常见的食物。”孟建中提醒。
  孙建在小年夜就因突发情况致使的心衰、高钾血症被120送进医院,经过长达6个多小时的抢救才转危为安。“他不忌口啊,本来就有慢性肾病,瓜子坚果,想吃就吃。”孙建的妻子又急又气地说。  “凌晨透析结束后我睡着了,一直睡到大天亮,还做了一个好梦,醒来后感觉身体舒服多了。”孙建说。被救回一命的孙建这次变乖了,对于医生在饮食方面的种种劝告,他一次次点头,反反复复地回应:“嗯!听话!”
      (文中患者为化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