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小蒙 实习生 周文嘉
通讯员 陈丽艳 王燕
敬畏生命:
心里装着病人,尽全力解除病痛
某天的凌晨五点多,刘强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他的一个老病号,六十来岁的郑淑(化名)说自己的胸口疼得厉害,浑身冒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恐怕是急性心梗发作!”刘强瞬间从睡梦中清醒过来,叮嘱她千万别乱动,然后赶紧让家人拨打了急救电话,120将其送到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刘强也同步赶到医院。
当造影剂注入血管之后,很明显看到郑淑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几乎完全闭塞。刘强回忆:“再晚半个小时,后果不堪设想。”紧急开通绿色通道立即展开介入手术,在堵塞的血管处放入一个支架,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心里时刻装着病人,刘强的联系方式从不吝啬给自己的患者。只要患者需要,不管是否工作时间,他总会在第一时间给予专业帮助。
有一次,一位患高血压的老病号没去门诊也没去急诊,直接去病房找到了刘强。“老大爷用一个白毛巾捂着鼻子,血都把毛巾染红了一大半了,我们一看血压非常高。”刘强记得患者的高压到了200毫米汞柱,这是典型的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如果不及时处理,后续将非常麻烦,于是赶紧将其收入病房。
“老大爷当时没带钱,他的孩子是出租车司机,一时也赶不到医院。”于是,刘强就先垫付了住院费,经过几天的悉心治疗,老大爷成功渡过难关,事后家属对他十分感激。但在刘强看来,这只是一位医生应做的分内之事,“患者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我的职责就是尽力帮助患者解决病痛。”
对患者负责:
不到24小时接连完成四台手术
刘强从来都是说到做到。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一旦停跳全身的组织器官都会缺血、缺氧,分分钟在死亡线上徘徊。对于刘强来说,生死线上的博弈,已然成了家常便饭。
“急性心梗发作常在深夜或者凌晨,所以有一大半的急症手术,都是我从家中赶到医院做的。”就在4月18日,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刘强所在科室接连接诊到四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逐一开通血管,直到手术全部做完才感到全身疲累。
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保证随叫随到。有时候就怕接不到电话,刘强总是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久而久之,在家中休息时偶尔也会幻听到手机铃声。
对于犹豫不决的患者,刘强会耐心地为病人分析,他还总结出了自己的“谈判艺术”,让家属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治疗方案,提高沟通效率对于生命的救治非常关键。因为任何困难都阻扰不了他的信念,那就是救命。
为了让患者信任他,刘强下了大功夫。他的电话、微信都会留给患者,方便患者在第一时间能向他咨询。患教群中有人提问,不管多晚,只要刘强看到,就会给予回复,“只有真正确实解决了患者的问题,患者才会对我们更加信任。”
帮病人“算账”:
集采后再放支架,省下一万多元
十年前,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刘强踏入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一科,从业多年,刘强从未停止过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科室主任查房的带教,参加培训班提升业务水平,每周工作之余,他都会抽出时间,来观摩国内一流专家乃至国际专家的手术操作。
除此之外,刘强还善于帮病人“算账”,尽量减少患者的花费。曾经有一位从江西来到济南打工的四十多岁的患者,因为心绞痛前来就诊。血管狭窄、长期的供血不足,导致他的左心室前壁的心肌收缩活动减弱,需要介入手术放入支架。
考虑到这位病人是外地人,医保报销可能不会很多,那时距离支架集采落地只剩半个月,刘强建议先通过药物治疗,如果没有出现紧急状况(胸痛持续不能缓解),等半个月集采后再来手术。这期间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就立刻做手术。
后来,患者顺利做完手术出院,在春节回老家之前,特地前来表达了感谢,感谢刘强为他着想,省下一万多元。“这是我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做的。”刘强说,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他最大的心愿。
心脏维持着全身的供血,一旦冠脉血管出现问题,分分钟在死亡线上徘徊。对于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一科副主任医师刘强来说,生死线上的博弈,已然成了家常便饭。敬畏生命,对患者负责,从医十年来,刘强以高超的医术从生死边缘挽救无数生命,为患者托起“心”的希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