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和有创呼吸机、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滴滴作响的心电监护仪、插满各种管子不能动弹的病人……对于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青年党员宋海燕来说,这是她最为熟悉的“战场”。十多年的时间,历经无数次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战斗,她用敬业专业和沉着冷静,为生命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记者 王小蒙 实习生 李梦涵
通讯员 王竹君 钱鹏
分秒必争的战斗:
跪地抢救赢得生机
31岁的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却没按时吃药,身体多项指标异常,一次突发的心脏骤停,让她在死亡线上徘徊。宋海燕和三四位医护人员一起,轮流对其进行心肺复苏,连续一个小时不间断抢救,胸外按压、多次除颤,患者的心电图终于开始出现微微波动,这意味着心跳回来了!
“抢救这么长时间,容易发生缺血缺氧性的脑病,尽管后期苏醒,也难免会出现后遗症。”但是在宋海燕及同事们的细心治疗下,一周以后,患者从会微微动一下手指、睁一下眼睛、恢复基本知觉,到后来会说话直到完全恢复出院……
由于重症医学科面临的都是危急重症的患者,这样惊险的抢救基本上每天都会上演,宋海燕感觉总是紧绷着神经。
一位50多岁突发喉头水肿的急性会厌炎患者被送来时,根本没有时间转运到病床上。“尽管不是疑难杂症,但是非常危险,患者呼吸困难,需要立即进行救治。”因为患者体格较大,宋海燕和同事们一起将患者平放在地上,随即跪在地上进行心肺复苏、插管,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一番操作下来,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了,而这时宋海燕才发觉跪久的膝盖生疼,双腿发软,胳膊也十分酸疼。
不时流露的温情:
7岁男孩醒后喊医生妈妈
“尽管每天都像在‘战场’,但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当救活一个个重症患者后,宋海燕能真切地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那种获得感让她忘却了劳累。
六年前,7岁的小新(化名)和奶奶过马路时被一辆私家车撞倒在地。小新被送到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时早已是昏迷状态,脑部及全身多处损伤,一度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几乎“支离破碎”的小小身体让宋海燕看得心疼不已,“伤得太重了,我们没想到他还能活下来。”
这个重伤的7岁小男孩,医护人员倾注了满满的心血。“病危通知下了好几次,我们和小新一起闯过一个个难关,直到有一天他睁开了眼睛。逐渐清醒后的小新,开始喊无微不至照顾他的医护人员“妈妈”。直到后来他康复出院,宋海燕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落了地。
其实在需要的时候,宋海燕和同事们既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也会是“临时妈妈”。1岁多未断奶的奈奈(化名)被送往重症监护室治疗时,因为家人不能陪护,科室哺乳期的医生和护士就给奈奈充当起了“临时妈妈”,轮流给奈奈喂奶。
宋海燕想想自己抢救回来的那些患者,记忆里那一张张劫后重生的笑脸,家属一声声的感谢,她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因为她挽救的不只是一个病人,更是一个家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