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在古代,
刘畊宏怎么健身?
2022年05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影视剧中的嬴荡举鼎。 (电视剧《芈月传》截图)  
     最近,艺人刘畊宏和他的健身操火了。有节奏的健身动作,配合周杰伦的经典歌曲《本草纲目》,刘畊宏的毽子操激发了全民的健身热情。
  其实抛开“魔性”的音乐,冷静观察一下会发现,刘畊宏的一些健身动作其实古已有之。那么,刘畊宏的健身视频中哪些健身动作早在古代就有了?古人又有哪些徒手健身方法和动作,至今仍在流传?咱们一起来聊一下。
  □云川

找一找毽子舞精髓
  刘畊宏最火的一套操名为《本草纲目毽子操》。由于直播关注度较高,他与妻子最近还在直播间推出了升级版《龙拳毽子操》。分解毽子操能够看到,其中的核心动作共有四个,而这些动作也都可以在童年常玩的踢毽子游戏中找到痕迹。
  踢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运动项目。据学者研究,踢毽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早期,踢毽子属于“百戏”的一种。后来,毽子逐渐在民众间流行,成为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成书于唐代的《续高僧传》记载北魏时少林寺第一代高僧佛陀在洛阳城中游览时,看到一名十二岁的儿童在街市之中踢毽子,一次竟连踢了五百个。结合故事产生的年代进行分析,在街面看到踢毽子的儿童,说明隋唐时踢毽子已经比较流行。
  宋代,踢毽子吸收了蹴鞠的一些技巧,花样和玩法更多。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名色。”与此同时,宋代也出现了专门卖毽子的店铺。明清时,踢毽子活动更加普遍,深受大众喜爱。
  对于踢毽子这项运动本身,接住毽子只是最基础的一步,能踢出各式花样才能称得上厉害。清代文献记载了时人不少有趣的踢法,《帝京岁时纪胜·岁时杂技》记载:“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手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亦博戏中之绝技矣。”花式踢毽子,需要调动全身多处部位肌肉和关节的活动。
“举铁”与健身操
  刘畊宏的健身操之所以火爆全网,除了动作易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
  健身运动大致可分为两类,徒手健身和器械健身,刘畊宏的健身操属于徒手健身。
  当代不少健身人士热衷的“举铁”,属于器械健身。“举铁”即依靠杠铃、哑铃等健身器械,进行力量训练。古人也早已开始进行类似的力量训练。最典型的就是“翘关”。翘关曾是古代最普及的训练力量的活动之一。北朝时,翘关被作为军人招募的遴选标准;唐代,翘关又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项目。翘关的本质是举重。“翘”为举之意,“关”为门栓之意,翘关就是举城门上的大门栓。此外,古人经常进行的力量训练,还有举石锁、扛鼎等等。
  不过,古人的力量训练与当代健身人士的力量训练也有一些差别。古人更重视背部肌肉的锻炼,当代中青年则更注重胸肌和腹肌的锻炼。这大概与时代的审美和实际需求有关。在今天,如果在健身房努力举铁一个月,走在路上被人夸“虎背熊腰”,怕是会有些郁闷。但在古代,“虎背熊腰”确实是夸人的词语。古人需要拉弓射箭,搬举重物,因此古人对背部肌肉十分重视。虎背熊腰且身材魁梧的大汉,才是当时人们眼中的美男子。
  “举铁”健身效果固然很好,但对于条件不允许的人来说,就只能望而却步。与之相比,做操这种徒手健身就显得十分方便和亲民。
  古人也发明了许多徒手健身操,其中比较有趣的就有东汉华佗发明的五禽戏。
  五禽戏是通过对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模仿来舒展筋骨。进行这项运动,需要充分的想象力配合,例如在模仿鸟时,就需要想象自己是江边仙鹤,做出展翅飞翔的姿势。
  除了五禽戏之外,八段锦、太极拳这类健身操也拥有广泛受众。如果你的身体不太适应运动强度较大的毽子操,不妨试试这些比较缓和的健身操,它们同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古已有之的流行动作
  除了健身操,古人有一些单独的运动姿势也在当代十分流行。
  例如搏击。搏击也称自由搏击,搏击操很受当代年轻人的欢迎。搏击的历史非常久远。据学者研究,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与徒手搏击相关的史料。如《左传》记载:“(庄公)十二年,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说文解字》解释:“批,手击也。手,拳也。”“批”就是早期“搏击”的一种姿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搏击相关的术语逐渐增多,如角抵、布库、相搏、相扑等等。明代的“扠”也是搏击的一种。《水浒传》第二回载:“俺经了七八个有名的师父,我不信倒不如你,你敢和我扠一扠么?”这里的“扠”,说的也是徒手搏击。
  再如倒立。倒立也称“拿大顶”,这一运动对上肢及腰部肌肉要求比较高。倒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贾谊新书·卷四·匈奴篇》载:“吹箫鼓鼗,倒挈面者更进,舞者蹈者时作。”“倒挈面者”说的就是倒立。倒立也是一项健身运动,在倒立时,可以使肌肉的紧张度发生变化,有助于防治腰背痛、关节炎痛。
   据“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