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感动式报道成为一种道德绑架
2022年05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该女子“因缺少A型血血小板求助”的事件背景或许更值得关注。短缺的原因是什么?有无普遍性?我们在增强大众献血意识上还有什么可做?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更广泛参与的义务献血氛围,创造一个更安心的用血环境,远比全部着眼于一个非相关群体的付出更重要。后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不该成为解决问题、用来保底的一部分。
  □评论员 孔雨童

  近日,一条#重症病人求助消防员捐献800毫升救命血#的新闻上了热搜,讲的是发生在5月21日的一件事:重庆一女子因为母亲生病急需输入A型血小板,向当地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晒光坪站求助,最终,4名消防员为其捐出血小板,该女子母亲的病情也暂时稳定下来。
  这算是一则温暖的新闻,评论区却引发了众多网友关于“是否在道德绑架”的热议:“没有亲戚可以献血吗”“事是好事,但真不希望这种事继续发生”……可以说,我们充分理解一个救母心切的姑娘在紧急情况下的这一选择,但这一救助被大篇幅宣扬,却值得商榷。
  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种导向:今后急需用血之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抱着“肯定不会被拒绝”的心态,向消防员发出这种“定向求助”。事实上,搜索近年来的新闻可见,此类现象、报道也确实越来越多了。现代社会,消防员肩负着消灭火灾、抢救灾害、安全教育等等诸多职责,但献血不在其列。长久以来,“解百姓所忧所急”“万能蓝朋友”的形象标签,会让他们被架上道德高地,很多时候面对非职责范围的需求,也不会拒绝。
  救急是可以的,但这件事值得理性思考。过多的感动式、冠以“崇高”的报道,可能会导致一些非必要责任的扩大化。用一些网友的说法,消防员日常需要进行高强度锻炼,才得以有能力并随时待命参与灭火抢险,保卫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献血过后是不适宜剧烈运动的。所以,不要让这种“特殊情况”普遍化,甚至出现一些本可以求助亲戚朋友却为了方便,集中求助消防群体的现象。归根结底,更好地满足群众用血需求应是血站、医疗机构思考的问题,义务献血也应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
  我们也应当对一些过度的感动式报道保持清醒和警惕。它们可能会导致出现某些匪夷所思的事件:没有防护能力的小学生救火、斗小偷;不会游泳跳进湍急江流救人;身体不适却为了成功加班搏命……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或许需要更多奉献和牺牲,但日常生活中,一些惯性“只走心不过脑”的感动,背后可能是违背科学规律和人性的现实。比如那个“宿管大妈20年一夜四次给学生盖被子”的热搜新闻,大妈如此频繁照料学生,是不是影响到学生休息,我们习惯感动先行,但合理性何来呢?
  回到这则消息本身,该女子“因缺少A型血血小板求助”的事件背景或许更值得关注。短缺的原因是什么?有无普遍性?我们在增强大众献血意识上还有什么可做?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更广泛参与的义务献血氛围,创造一个更安心的用血环境,远比全部着眼于一个非相关群体的付出更重要。后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不该成为解决问题、用来保底的一部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