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和他的“女儿”小雪。
深秋是黄河三角洲最美的季节。成群结队的白鹭扑啦啦地从芦苇荡飞起,在蓝得近乎透明的天空印上一串影子;苇荡深处的湖泊里,一群野鸭子追逐嬉戏;岸边的电线杆上,两只东方白鹳筑起了温暖的鸟巢。
作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黄河三角洲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被国内外鸟类专家形象地称为“鸟类国际机场”。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李建最为忙碌的时候。候鸟迁徙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作为黄河口的护鸟人,李建的工作之一,就是救助受伤的候鸟并且放归自然。
文/片 记者 郭春雨
“鸟类机场”
鸟儿的迁徙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冒险。撞伤、打架、遇到自然灾害天气……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发生,都会导致鸟儿受伤掉队。
受伤鸟儿的救助是从年初贯穿到年尾的工作。对东营人来说,和鸟相处再正常不过。群众一旦发现受伤的鸟儿,就会打电话给救助中心,李建和同事们赶去救助,将受伤严重的送往宠物医院,伤情不重的就自己处理,经过护理,他们再将恢复健康的鸟儿放飞自然。那些不再具备野外生存条件的鸟儿,就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安家。
李建的手机相册里,有他救助过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一只呆头呆脑的猫头鹰,腿受伤了,养伤时吃胖了一圈,放飞时头也没回;一只灰雁,气性特别大,一开始绝食,后来发现它在没人的时候偷偷吃食。
工作了十几年,李建也没能认全这里的鸟儿。“感觉每年都会有新品种增加,这些年生态越来越好,来这里的鸟也越来越多了。”李建回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并非一直都生机盎然。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多年泥沙淤积导致水面面积减小,植被和生境单一,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与珍稀濒危鸟类一样,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也是这个保护区的保护主体。
土壤含盐量达17‰的盐碱滩,一度被列为绿化“禁区”。为了让盐碱的土地重现生机,东营与中国科学院等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成立8家野外监测和科研教学平台,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联合开展湿地修复模式、外来有害物种防治等科研攻关,形成了20余项可复制推广的科研成果。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累计修复湿地28.2万亩。鸟儿是生态变好的最好见证者。数据显示,黄河三角洲的鸟类已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分别有25种、65种。从去年3月至今,还首次发现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在这里栖息。
为了保护这些鸟儿,黄河三角洲先后颁布实施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编制实施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规划、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开创了全国自然保护区详规编制先河。
“小雪”的故事
在被救助的鸟儿中,天鹅“小雪”是最为独特的一只。
小雪是李建从冰封的河道里救出来的。从形态特征判断,它是只亚成鸟,体形比成鸟要小,羽毛还是灰色。
“天鹅小时候是灰色的,长大了才慢慢变成白色。”李建说,小雪当时不到一岁,只能算是一只幼年天鹅。根据对这一物种的既往研究,它很大可能是来自黑龙江、新疆或者更遥远的某一处湿地,天鹅的繁殖地非常广阔,健美有力的翅膀给了它们长途跋涉的能力。
迁徙途中,自身的脂肪往往不能支持天鹅家族到达目的地——环境优良、水草丰美的“加油站”就成了半路重要的停歇地。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天鹅迁飞途中最重要的停歇地。这个位于黄河最末端的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更难得的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里的食物都足够丰盛,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不止一种候鸟在此落脚。
可以预见的是,小雪的第一次远足并不顺利——当时是12月的一个冬日,有人发现它正奄奄一息地躺在结了冰碴的河道里。按照习性,它迁徙时以小家族为单位,大概率会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到达长江流域的越冬地。根据时间推算,小雪被发现时,可能已经落单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浑身都是伤,脖子和翅膀上的伤最厉害。”接到群众电话后,李建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助,此时的小雪已经基本不会动弹挣扎。为了照顾小雪养伤,李建把它安置在自己的宿舍。最开始,伤重的小雪已经基本无法反抗人类的接触。养护了一个月左右,逐渐恢复力气的小雪不再啄人,而是任由李建给自己清洗和换药,一人一鸟,就这样渐渐建立了联系。三个月后,小雪的伤已经好了,但因为翅膀受伤严重,已经再也不能飞起来了——原本光滑呈圆弧状的左翅从中间折断,失去了再次飞上天的可能性。
李建决定收养这只不能回归队伍的天鹅,让它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安家——起名那天,正好是2007年冬天的第一场小雪。李建想,“丑小鸭”健康长大吧,长大就能有一身白色像雪的羽毛。
雪,是节气,也是愿望。小雪的名字,就这样定了。正如李建所愿,小雪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健康、平安地长大了。在这个过程中,它跟李建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李建说,从小雪身上,他感受到了鸟儿的灵性,“从那时候开始,我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
和谐共生
和鸟儿相处的时间久了,李建对鸟儿们的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习性”,而是每一只鸟儿都有它的性格。
在李建看来,丹顶鹤爱干净,喂食的小鱼掉了,还会叼起来在水里“洗洗”再吃,但如此“优雅”的丹顶鹤,脾气可不小,“夫妻”能共处一室,如果是“两家鹤”,那肯定会打起来;蓑羽鹤是高飞冠军,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脉,但是胆子小,因此必须得大家一起住;鸿雁是鸟类中任劳任怨的“劳模”,鸟类迁徙的雁阵中经常作为头雁;还有赤麻鸭,性格很温吞,一般不打架,因此可以住在最边上的鸟舍……
现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里养殖和救助的“常住民”有20多种,100多只,几乎每一只,李建都能摸清它们的脾气。“它们之间也常会打架,我们也常得过来‘劝架’,有时候打得狠了,就要重新给它们分鸟舍。”李建指着两只单独鸟舍的丹顶鹤,“这对夫妻感情挺好,但是脾气不好只能住单间。除了它们俩,跟谁都能打起来,我们饲养员低头喂食的时候,都会被它们啄一口。”
目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野生动物1630种、植物685种,鸟类371种(2019年以来新增加3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国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即便是黄河三角洲已经成为各种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李建还是觉得,小雪永远是鸟儿中最独特、最珍贵的那一只。“感觉就跟我的女儿一样。”李建说,自己精心给小雪挑了一只漂亮的大天鹅,作为小雪的“夫婿”,“希望它们能一起有后代,继续快乐生活在黄河三角洲的湿地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