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情模式读唐诗
2022年10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唐诗寒武纪》 王晓磊(六神磊磊) 著 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郑连根

  寒武纪是地质学上的一个名词。在寒武纪之前,地球并未出现动物。待寒武纪开始(大约五亿四千万年前)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各种生命纷纷诞生和进化。地质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六神磊磊看来,唐诗的发展也经历过一次“大爆发”:唐诗之前,中国诗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沉闷、乏味的。待“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登上诗坛之后,唐代诗人像约好了一样,纷纷现身。唐诗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大放异彩。
  六神磊磊的新书《唐诗寒武纪》,以唐诗为切入口,聚焦初唐时期的诗坛人物和诗坛故事,向人们展示了唐诗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逻辑。与此同时,围绕着诗歌和诗人,六神磊磊也给大家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了解了这些,我们再读唐诗,味道就不一样了。打个比喻,简简单单地读一首唐诗,然后背诵下来,这样背诵的一首首唐诗,是碎片化的,像一颗颗零散的珠子。而把唐诗的发展脉络、诗人故事、诗歌赏析等方方面面的信息都打包学习了之后,原本一颗颗的零散珠子也就穿成了一串,散珠子变成漂亮的手串了。
  俗手学习,采用的多是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一个个的知识点就是一颗颗的散珠子,散珠子不但记忆起来枯燥乏味,而且还容易丢失。而高手学习则善于连点成线,由线组面,构面成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六神磊磊读唐诗,就是把一个唐诗系统“打包”交付给了读者。他让读者透过唐诗,了解了诗人,知晓了唐代诗坛,也感受到了大唐的历史变迁。
  六神磊磊带领读者回到唐朝的历史现场,让人们感受大唐王朝的时代变迁;他给大家讲唐代诗人的人生故事,让大家体悟诗人的悲欢离合。在我看来,六神磊磊不是就唐诗讲唐诗,而是借由唐诗,开启人们的共情模式,并由此窥探宏大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诗意的审美。六神磊磊在这部书的序言中也说:“所谓诗歌,就是人类中最敏感、最多情的那部分成员,先把所有的悲哀喜乐都经历一遍,把他们千疮百孔的心灵展示给你看。然后当你再经历那一切的时候,就会觉得不那么孤独。”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经典,这样的经典需要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学习。这种学习,不仅包括普通人的一般性阅读和背诵,而且也需要像六神磊磊这样的文化达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诠释。没有广泛的民众参与,经典就会曲高和寡,不接地气;没有高手的深入解读和精心诠释,经典就无法完成创造性转化,不能充分为当代人的精神成长赋能。
  我们读经典,既要有回到历史现场的能力,同时还要有把前人的智慧转化到我们生活之中的能力。只有尽可能地回到历史现场,我们才能更好地、更切实地理解古人,同时,也只有把古人的智慧转化成今人的精神营养,我们才能从历史中真正受益,才算完成对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六神磊磊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他不仅善于将唐代大诗人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且更善于用今人的视角去创造性地转换唐诗中暗含的智慧,从而让唐诗起到抚慰你我心灵的功效。
  《唐诗寒武纪》《唐诗光明顶》《唐诗笑忘书》,这是六神磊磊的“唐诗三部曲”。现在,《唐诗寒武纪》问世了,而且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和市场反馈,这也让人们对他的另外两部书充满期待。
  最近这几年,古典诗词重新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中国诗词大会》成了央视的名牌节目,张炜、马未都、康震、郦波、蒙曼等一批文化名家也纷纷著书,讲解唐诗。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一方面证明中国人在奔波忙碌的生活中仍有一份尊重文化、渴求诗意的顽强努力,另一方面,这也可以说是包括唐诗在内的古典诗词在当代获得了精神共振。对此,郦波曾说:“所谓经典,就是可以把它融进血脉里、骨头里,随着人生的成长,就像造血干细胞,可以在漫长的一生中不停地为我们提供滋养。事实上,不论得意还是失意,站在诗人曾经站过的地方,回眸诗人的身影,眼前有景,心中有情,我们的灵魂会瞬间被激活,和历史、自然、社会、文化以及我们这个族群中的所有人达成一种和谐共振。”
  唐朝大诗人孟浩然曾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今天登临的泰山、黄山,历史上就有无数先贤登临过;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留下过前辈筚路蓝缕的奋斗足迹;我们头顶的这轮明月,就是张九龄、张若虚、李白、杜甫诗歌中的那轮明月。我们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唐诗,并怀念那些写出这些诗歌的古人。当现实的生活场景能不断地引发我们的怀古之思,那么,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通道也就打通了,今人与古人也就产生了共情。今人一次又一次地与古人共情,唐诗由此拥有了体温,我们读唐诗的人也由此得到了前贤的文化加持和诗意滋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