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四坛
2022年11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葆元

  济南市区带“坛”字的地名,一个是“天地坛街”,另一个是“北坛”。天地坛不见了影踪,空留下一个街名;北坛也曾匿迹,近年得以修复,是个小型的圆丘,耸立在大明湖北路一侧,算是一个景观。
  自古街以立坊,坛以祭祀,这是传统城市建立市井的基本要素。坊市是当下的生活,祭祀是对以往的传承,探索一座古城的历史密码,就看它留下的这些痕迹。
  在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考察古代遗址,有坛、庙、祠,都是祭祀的场所。称谓不同代表着用途不同,“坛”是祭祀台,古有大事必设坛;“庙”是祭祀祖宗和神祇之所,祀人不祀事;“祠”的功能同“庙”,古汉语中的“家祠”与“家庙”是一个意思。
  先人对国家概念的表述与今天不一样,他们把神州大地具体为五岳与四渎,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雄峙四极。四渎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称江河淮济。祭祀是一种仪式,充满了对岁月的庄严感,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古代帝王封禅、出巡、拜祭。明代把北京作为都城,设天坛以祭天,设地坛以祭地,设日坛以祭日,设月坛以祭月,设社稷坛以祭国,设先农坛以祭先农。
  按《礼记》规制,祭祀是有层级的,“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那么地方“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各地就有了各地的坛。所谓“三公”“诸侯”指国家的重要辅臣,各个朝代有不同的指谓。《礼记》中的三公是:司马、司徒、司空,周礼的三公为:太傅、太师、太保,汉以后的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以山岳指代三公又有辅佐鼎力的寓意。
  济南是府城,祭祀范围是地方的。天地坛是祭坛的统称,原址在泉城路珍珠泉对面,其前身是清朝的巡抚衙门,再往前推是明朝的德王府。据《历城县志》记载,天地坛是两座坛,始建于明代,一座是社稷坛,一座是山川坛。“社稷坛,德府前,坛西南向,祀国社稷。山川坛,德府前,东坛北向,祀境内山川,风雨旗纛、城隍诸神”,可以看出与《礼记》的规制相符。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攻陷济南城,社稷坛和山川坛被毁灭,只留下两个名字。市民在两坛遗址上建坊开街,遂将两坛的名字合一,笼统地概括为天地坛街。
  清济南府并非不行祭祀大典,而是将两坛移建到趵突泉南。《康熙济南府志》载:“社稷坛,在趵突泉南。祀以春、秋仲月上戊。”又:“风云雷雨山川坛,在趵突泉南,祀以春、秋仲月上戊。”两座相同名字、相同功能的坛,在不同的朝代出现在两处地方,只能说明是一次重建。“趵突泉南”的两座坛也拆除了,没有留下些许痕迹,济南的城建史在此处是一个断档。
  济南的第三座坛是五龙坛。位置在城西门外东流水街。《康熙济南府志》载:“五龙坛,在府城西门外,有龙潭在坛侧,岁旱祈雨于此。”可见,五龙潭者就是昔日的五龙坛。时光荏苒,名字替换,都是云龙所潜之地。然而,“坛”换成了“潭”,就把祭祀的功能去除了,当今的社会不再祈雨,也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第四座坛是北坛。这是一座十分令人费解的坛。大凡坛,都是以功能命名,这座坛以方位命名,实为罕见。查《康熙济南府志》才明白,这座坛叫“郡厉坛”,“以城隍神位主之”,是祭祀孤魂野鬼的所在。对于这座坛的设立,当时给出一个颇为安抚民心的理由,“天子祭天地、神祇及天下山川、王国。各府、州县祭境内山川及祀典神祇。庶民祭其祖先及里社土谷之神。上下之礼,各有等第,此事神之道如此。尚念冥冥之中无祀鬼神,昔为生民,未知何故而殁,其间有遭兵刃而横伤者,有死于水火盗贼者,有被人取财而逼死者,有被人强夺妻妾而死者,有遭刑祸而负屈死者,有天灾流行而疫死者,有因战斗而殒身者……此等鬼魂,或终于前代,或没于近世;或兵戈扰攘,流离他乡;或人烟断绝,久缺其祭祀,姓名泯灭于一时,祀典无闻而不载。此等孤魂,死无所依,精魄未散,结为阴灵,或依草附木,或作为妖怪,悲号于星月之下,呻吟于风雨之时。”按习俗,在国有国厉之祀,在郡有郡厉之祀,在县有县厉之祀,郡厉之祀在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这是一座寄托社会悲悯和哀思的坛。
  自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祭祀。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对祭祀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和方式,其本质都是一样的。祭祀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礼记·祭法》说,“封土为坛,据地为坎”。是说堆成一个土堆即为坛;在地上挖个坑就是坎。“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和坎就是祭祀的社会舞台,每年都在这个舞台上演出对历史的回顾,延续千年,便是我们的中华文化不能被割断的原因。
  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出了一个很中肯的解释,“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礼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他是从思想道德层面讲祭祀和传承,说善于建立功业的人不虚妄,善于守德的人不会背弃道德,故子孙后代永世祭祀他。
  社会在发展,文化日益从传统观念走向现代意识,祭祀概念被纪念概念取代。坛与坎也被纪念馆、纪念堂、纪念地、纪念碑代替,这不是一个个名词的更换,而是从理念到形式都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定位,天地日月祭祀被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取代。
  在汉语言中,“坛”的概念和“祭”的概念仍然保留着,我们有国难日的公祭,有轩辕黄帝的公祭。古老的坛,无论是古迹遗存还是文化概念,都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脚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