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近日,在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落成典礼上,57岁的农民工易群林,受邀在这座自己参与建设的场馆中弹奏了一首钢琴曲。
这一幕打动了不少人。有人看到了对建设者的尊重和致意,有人感慨“音乐无门槛”,还有人感受到了人文关怀。但在对这所音乐厅报以赞赏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更多“背后的故事”。
易群林自小喜欢音乐,16岁时在亲戚家第一次接触到钢琴,他跟着简谱慢慢学会了不少曲子。但自从来到深圳打工,20年了,几乎再也没摸过钢琴。前不久易群林在街头看到一架公益钢琴,他犹豫了一下,随后拍拍身上的灰,上前弹奏了一首《梁祝》。那一天,老易很开心很激动,而这段视频也被人发在网上,广为传播。
近年来,如易群林所经历的,公益钢琴开始在一些城市的街头出现,成为一些外来务工者接触艺术的渠道:2018年,深圳华强北街道在路边摆放了8台公益钢琴,供人免费弹奏——任何人都可以;2019年,几十架公益钢琴陆续被放置在宁波的街头巷尾;2021年,上海第四届公益钢琴艺术主题活动中,超过50台钢琴通过捐赠渠道,放置于学校、医院、福利院、艺术中心等多处社会机构,覆盖城市各个角落。
我们在说“钢琴”,但说的也不只是钢琴。城市需要以更多“主动的姿态”,关注外来务工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多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的增设,多一些公共场馆的开放,多一些公益文化活动的开展,乃至多一些宣传上的关怀和鼓励。让更多外来劳动者,可以自然地进出一些哪怕打着“高雅”标签的公共场所,享受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文明福利的同时,也更好地融入这个他们建设的地方。
“Play Me,I'm Yours”(演奏我吧,我属于你)是国内公益钢琴项目中广为流传的理念,而“I'm Yours”(我属于你)亦应成为被每个务工者感受到的“城市之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