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文具、玩具等这些东西,孩子几乎每天都要接触。据《北京晚报》报道,一些中小学校园周边以及网络平台,都在售卖一些恶搞食品、问题文具,一些网络平台售卖的低俗玩具、色情“手办”更是不堪入目。
此番低俗文具、玩具被曝光,再次给相关治理敲响警钟,必须把校园周边及网络平台的文具、玩具店纳入常态化监管。对这些“妈见打”的文具、玩具,不能仅限于从销售渠道上进行叫停阻击,必须顺藤摸瓜,从产销两端共同发力,严管、严查、严办。对于儿童文具、玩具市场,从生产到销售都应强化常态化监管,尤其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从生产源头就杜绝“妈见打”产品的滋生。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食品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成年人产品不良内容问题并非个案,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出发,对相关产品须加强甄别、露头就打。
“妈见打”产品堂而皇之在网上售卖,平台难辞其咎。除了相关部门完善监管和惩戒机制外,平台也要从技术上升级监管手段,加强抵制和清除。学校和家长应及时关注孩子的消费动向,加强教育引导,形成治理问题文具、玩具的共同体。 据北青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