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高新区深化改革向建设一流现代化产业创新园区迈进
5年前进42个位次,位列全国65名
2023年1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孔茜

  位列国家高新区第65名,5年连续前进42个位次是济宁高新区向建设一流现代化产业创新园区迈进所展现出的一组亮眼成绩。
  成绩背后,离不开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助力。近年来,济宁高新区紧紧锚定“科技创新龙头、高新产业高地、招商引资主力”发展定位,坚持“强机构、明职责、优管理、聚人才”一体发力,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
  高新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力。
  错位发展、竞相突破
释放一区多园发展活力

  5年连续前进42个位次,争先进位,产业是基石,园区是载体。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各园区注重精准引进补链、强链、延链项目,推动产业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2022年以来,高新区落地亿元以上“十强”产业项目83个,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其中,投资106亿元的日本小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是日本小松在全球布局的第三个智能化制造基地,投资116亿元的长城新能源工程机械总部基地项目是长城集团第二个总部基地。
  为充分释放园区发展活力,今年高新区各园区布局又有“新优化”。“今年3月份我们牵头调研,制定了园区整合提升计划,并于9月份实施。”济宁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蒙婷介绍,加速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关键在于立足“经济建设主战场、产业发展主阵地”角色定位,健全“一区多园”管理模式。
  聚焦高新区重点产业,园区布局由原来的一区十二园调整为一区十园。“我们按照‘产业链+专业园’集群培育理念,对产业趋同程度高的园区进行整合撤并、转型升级,最大程度整合优势资源。”蒙婷表示,通过进一步明确各园区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统筹设置了专业园区、功能园区、属地园区,健全了区级统筹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条块管理”体制,形成了错位发展、竞相突破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改革后,各园区功能定位更加清晰,责任分工也更加明确。由园区发展服务中心统一规划、调度、对外‘发声’,也可利于各园区强化协作、合力攻坚,进而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济宁高新区园区发展服务中心综合处副处长付永强说。
招才引智添动力
构筑产业人才创新高地

  产业是发展之基,人才是创新之源。为此,济宁高新区着眼人才强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编制资源“磁吸效应”,多方招才引智。
  济宁学院教授、山东诺明康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丽,主要从事改良型新药与高端制剂研发工作,主攻关于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用于药物递送的研究。
  如今,李明丽在诺明康药物研究院实验室带领研发团队开展新药试验。“这里不仅具有浓厚的生物医药产业氛围,还为人才提供了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李明丽直言,依托企业发展及高新区人才政策,又先后引进博士7名、硕士40多名,建立了120多人的研发团队,目前团队已取得了10余项长效靶向制剂专利。
  而李明丽仅为高新区招才引智的一个缩影。“高新区紧紧围绕工程机械及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济宁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张进宝介绍,为实现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高新区聚焦特色产业,通过加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产业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一港三基地”建设等方式,构筑产业人才创新高地。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利用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成功引进“高精尖”人才11名。打造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市级人才教育基地和蓼河国际英才港,累计聚集“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海内外合作院士19名、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31名、省“泰山”系列工程人才45名,以及其他省市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400余名,拥有产业技能人才4.5万人,使国家高新区引领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显现。
  今年3月份,济宁高新区新获批省级“四链融合”人才改革试点,全力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不断孕育新的发展动能、塑造新的发展优势,打造更多高新样板。
完善机构职能体系
助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产业基石打得牢,需要多方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是汇聚园区共建共治合力的重要保障。
  “为使高新区真正成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引擎,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进行了机构的再优化。”济宁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刘伟宏表示,高新区持续优化经济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企业服务等机构设置,着力强化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职能。2020年,按照“大部制、扁平化”的改革要求,推进高新区内设机构改革,对原有机构进行大幅度整合重构,机构数量从37个减少到12个,压减68%。
  2023年,锚定经济发展定位,进一步强化对经济建设以及“231”产业集群发展的统筹指导协调,经上级部门批准,增设了经济运行局,将经济发展局更名为发展改革局并加挂统计局牌子,强化开发区经济发展职能。聚焦社会治理惠民生,又设立了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机构优化,责任清单亦需明晰。济宁高新区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充分发挥权责清单、职责边界清单的制度性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行“照单履职”。2023年,结合高新区职能定位、发展阶段和产城融合程度,确定了权力事项1580项、责任事项3771项并进行动态调整,推动高新区依法行政、高效履职。
  与此同时,围绕发生频次较高的土地保障、科技人才交流、安全生产等职责事项,合理确定高新区与市直部门、属地县市区、属地街道之间的职责边界事项共6大类47项,进一步理顺职责关系,健全协作配合机制,有效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制定安全生产责任边界清单,构建起“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如今,在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助力下,济宁高新区在全国169家高新区中排名第65位,实现5年连续前进42个位次,向建设一流现代化产业创新园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园区布局再优化,助力企业高速发展。
  企业车间机械化生产现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