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杰
“上飞机了”,头天晚上北京时间七点,大侄子在我们家微信群发信息。我估摸了一下时间,大概在明早六点多到北京。
临睡前观天象有一点阴天,想晚上会下雪吗?睡得不沉,午夜一点多起床走到阳台往千佛山望去,果然是雪花纷飞。前些天刚从炽热的南半球回来,盼着一场雪,有雪的年景才是最好的。一场雪让我踏实了很多,很快入睡。
晨七点醒来,看到大侄子在微信群的消息,“到达北京”。此时雪已停,大地一片白茫茫,想起“风雪夜归人”,大侄子冒雪归来,就是为了回家过年,这是“瑞雪夜归人”啊。家里的微信群一下子热闹起来,儿子在南半球发了微信,“回家过年好啊”,侄女婿跟了一句,“过年回家好啊”。伴着瑞雪,一家人隔空喊话,为忙年接福增添了喜庆气氛。这是过年的样子。
对于家和年,我有着无可言表的深情。自从读大学离开老家,平时回家的次数不多,过年无论何种情形,却是必须赶回家的。家的感召,家的牵挂,可以说家是一个能够包涵所有人生内容的万花筒。往家赶着过年的感受,不仅有年的仪式,更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幸福和满足。
小时候最盼的是和父亲一起过年。每到年根想得最多的是开火车的父亲能在家过年,晚上母亲就和我们兄弟姐妹一起掐着手指头算日子,哪天父亲开火车到济南,哪天到青岛,哪天休息。如果正好赶上休息时间,又无特别的工作安排,父亲就能在家过年。要是这样,孩子们特别高兴,最调皮的我也非常听母亲的话,一切行动听指挥,总想以最好的姿态迎接父亲来之不易的与家人一起过年的幸福时光。可是,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几乎没有在家过个完整的年。赶不到休息的点根本不用盼,即便正好休息,孩子们也常是在盼望着期待着父亲回家过年的时候,听父亲跟母亲说:单位上哪个同事老家在外地,好几年没回家了,今年除夕夜的班我得替他一下。
记得有一年年三十下起了大雪,本来父亲要在家过了初一才上班的,但刚分配到机务段的一位年轻人想家了,跟父亲请假。这位年轻人是火车头的司炉,单位已经没有司炉可以顶替,没办法,父亲作为司机又是司机长,只能当作司炉替这位年轻人完成值乘任务。我们一家人提前吃了年夜饭,我和哥哥送父亲上班。父亲的饭盒里装着水饺,母亲又专门炒了几个菜给父亲带上,这就是父亲和他的伙计们在年三十风雪夜里的年夜饭。虽然父亲未能在家与我们一起过年,但我和哥哥送父亲上班的路上,父亲一手拉着我,另一只手拉着哥哥,我们父子三人从来没有那样一起牵着手走过,走在风雪交加的年三十,浑身那么暖和。回头看,我们父子的脚印那么深,大雪也无法湮没,一直等待着父亲初二一早下班回来,我和哥哥又踩着那深深的脚印接下班归来的父亲。风雪夜归人,当时我在想,这句话好像就是写给父亲和他那一代火车司机的,尤其过年大家回家团聚的时候,父亲和他的伙计们却要“逆行”而上,尽一名火车司机的职责,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如今虽然中国铁路大发展,极大方便了出行者,还是离不开新一代铁路人的辛勤付出,这是铁路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作为火车司机的孙子(爷爷也是火车司机)、儿子,其实是很荣耀的。
上了岁数盼着孩子们回家过年。大侄子刚出国留学的那几年,每到过年过节,他的爷爷奶奶与大孙子通电话,都是泪流满面。我那时还有些不太上心。后来儿子也出去上学,开始时没感觉到什么。一切都是时光所赐。随着孩子成家立业,另立门户,突然一念之起,朦胧觉得原来的家庭秩序在此改变,我们的角色随之发生变化。家不再仅是以我们为中心,儿子们的家将是一个新的中心,一个未来可期的家。做父母的到儿子那里叫到儿子家,儿子回来叫回家。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回家成为父母的期盼。我是年前刚从儿子家里回来,之前曾经考虑是否在那里跟儿子一起过年。之所以决定回来过年,可能还是没有扭转内心深处已经形成的关于家的概念,我们回来过年天经地义,儿子们回来那才叫回家过年。
大侄子时隔四五年再次回家过年,他很兴奋,家人们更是期盼已久。于是,我们家微信群就开始呼唤我儿子回家过年。儿子说没假期啊。侄女婿逗他:小弟,没假期创造假期也要回来过年,还发了一个“回家过年的意义”的小视频。这真是一种内心深处无法言语的情感震撼,敲击着自己那根软软的神经,实在无法承受如此这般之重。眼前闪现的是当年母亲思念儿孙,挂着泪水的慈祥脸庞,至此才理解了作为老人才有的暖暖的泪水和盼望。或许这泪水会在不远的将来挂到儿子的脸上,像雪花那样融化到子孙后代的心里,那是孩子们的福分。
年是牵着中国人最为敏感的那根神经的无形之物,无论走到哪里,每个人都是一只断不了线的风筝,走得越远,感情越是割舍不开,对于自己出发的故土越是眷恋。传说中那个叫做“年”的怪兽,其实就是那根牵着风筝的线,缠绕着子子孙孙的心,让亲人聚在一起,积蓄更多的精神力量,来年顺风顺水。
大年初五晚上,又下起了小雪。毕竟已是近雨水节气,地温升高,小雪边下边化。多年未遇,赶紧抓拍美丽的雪景,院里院外,小河两岸,莽莽田野,胶济铁路旧地。回家是过去一年的终点,也是新一年的开始。踏着瑞雪回家过年,伴着瑞雪离开老家,每个人都是这样一年一年走过,又看着孩子们一年一年成长。
年复一年,回家过年塞满了我们的精神行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