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怡人的泉城明珠大明湖
2024年04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继业

  大明湖,是众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泉水湖,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素有“泉城明珠”之美誉。在
  在百花洲北面,有一座高大的牌坊,朱红色门柱,飞檐起脊,三阶错落,上覆黄色琉璃瓦,匾额上书“大明湖”三个鎏金大字,这里便是大明湖南门。百花洲北   在牌坊两侧,各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东面是珍珠泉群经百花洲汇流而来,西边是濯缨泉、芙蓉泉等泉群经曲水亭汇入大明湖。湖西还与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之水通过护城河相连。
  古时的大明湖北至鹊山,东至华山,湖水相连,平吞济泺。李白游鹊山、华山时就是乘船往返,他在诗中写道:“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后来修筑城墙,开通小清河,湖水下泄始成城中湖。
  牌坊北面有一个码头,两边是大片的荷花,荷叶田田、亭亭玉立,像撑开的小伞。如果在夏天来,荷花盛开,或红或白,交相辉映,宛如仙子下凡。金末元初文坛盟主元好问曾赋《临江仙》词赞曰:“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码头东北有湖心岛,岛上有历下亭,红柱青瓦、八角重檐,凌空欲飞,亭额上的三个红底金字“历下亭”是乾隆皇帝御笔。附近的御碑亭刻有乾隆《大明湖题》诗:“芳洲城郭里,亭榭画图间。杜句已称古,春游偶趁闲。”这里的“杜句”,指的是杜甫游大明湖的诗句,唐天宝四年,诗圣杜甫和北海太守李邕,曾于亭内宴饮,杜甫即席吟诵《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名句。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将其题写在历下亭门两侧作楹联,字迹雄浑苍劲,可谓珠联璧合。
  码头西面有座遐园,遐园西侧有稼轩祠,大门上方的匾额“辛稼轩纪念祠”为陈毅元帅所题,院内竹影移墙、榴花溢丹。穿过第二院落,北有正厅三间,楹柱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为郭沫若先生题书。厅内正中为辛弃疾铜像,四壁挂其生平事迹。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青年时代发动抗金起义,曾在万军之中勇擒叛将张安国。辛弃疾历任滁州、江陵、南昌、福州、绍兴、镇江知府及湖南、江西、福建、浙东等地安抚使,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和南宋词坛领袖,与李清照并称“二安”,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之美誉。
  穿越玉函桥、龙泉池和鸳鸯亭,来到大明湖西北岸,迎面有座铁公祠。祠堂居庭院东北隅,面阔三间,祠内供铁铉铜像。铁铉曾任明兵部尚书、山东布政使。明代建文二年,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发兵南下,铁铉固守济南宁死不降,后人为表其“忠烈”建祠祀之。
  整个院落由曲廊相围,在西廊洞门两侧,镶嵌着山东学政刘凤诰赋联、山东巡抚铁保题写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成为形容济南风貌的名联佳句。
  在祠堂西南隅,有座小沧浪亭。其亭半浸湖中,歇山飞檐,外设围廊坐栏。刘鹗曾在《老残游记》中描绘此处景色:“到了铁公祠前,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佛山倒影”是济南八景之一,可惜现在中间有几座高楼遮挡了视线,“佛山倒影”已难得一见。
  在大明湖北岸高台上,有座崔嵬森然的北极阁,里面供奉着北天之神玄武大帝,是济南市区现存最大的道观。该观建于元代,正殿居中,东西配庑殿,门厅左右是钟鼓二楼。院内银杏挺拔、翠柏碧透。在北极阁门前,有两道青石坡道,从十来米高的平台上,斜穿36级台阶直达地面,这里成了孩童们的乐园,两道青石板被孩子们磨得锃光瓦亮。
  行至大明湖东北岸,有座古色古香的南丰祠,为纪念北宋文学家曾巩而建。祠由大殿、戏楼、水榭、游廊等建筑构成。南侧临湖是济南现存较大的古戏楼——南丰戏楼,游客们可以在此品茗小憩。北厅为南丰祠堂,厅内立着曾巩雕像,宽袍长袖、峨冠博带,手持书卷,儒雅潇洒,是以南丰香樟雕刻而成。
  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宋神宗熙宁四年六月出任齐州太守,曾巩先后在大明湖周围修建了多处亭台楼阁、桥堰堤坝,疏浚了大明湖,留下了北水门、百花堤、历山堂、泺源堂等名胜古迹和七十余篇诗词文赋,深受百姓爱戴。在他调离齐州时,百姓“绝桥闭门留之,至夜乘间乃得去。”后人在北水门附近建“曾公祠”和“汇波楼”以示纪念。
  汇波楼紧邻南丰祠北,建于北水门城墙之上。北宋熙宁五年,为治理水患,曾巩主持修筑了北水门,门设闸板,以调节水位,更造就了明湖“四怪”的传说。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湖出城中,擅奇宇内。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蛇不见,蛙不鸣。”这就是济南人家喻户晓的大明湖“四怪”——蛇不见,蛙不鸣,雨不涨,旱不涸。
  对于大明湖蛙不鸣、蛇不见的奇怪现象,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乾隆皇帝来济南,和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在雨荷亭相会。蛙鸣蛇游影响了真龙天子,于是下旨“蛇归洞,蛙不鸣”。从此,大明湖里就见不到蛇,也听不到蛙鸣了。在南丰祠东南侧,确有一个画舫式的“雨荷亭”,雕梁画栋、青瓦飞檐,相传为乾隆皇帝与夏雨荷相识之处。《还珠格格》中的一句台词:“皇上,您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使这里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笔者以为,青蛙不叫的原因,应与湖水源自泉水有关,泉水恒温,常年在18℃左右,水质清凉。蛇是冷血动物,温度低时要冬眠,不利于蛇的生存。青蛙一般是到发情期求偶时才鸣叫,而使青蛙发情的水温要达到22℃以上,所以出现了这一奇特现象。到底真相如何?还是留待生物学家们去揭开这一自然生态之谜吧。
  至于大明湖之水“霪雨不涨,久旱不涸”,当属北水门的功劳了。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山区和泉群之水宣泄城北,北门内外常遭水患。曾巩修建了北水门水闸,闸门可“视水之高下而闭纵之”,湖水从水闸上方自然流出,平时进出的水量是均衡的,加上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构成,所以保持了常年水位一致,不会干涸。如遇暴雨,可开闸放水,也不会出现洪涝灾害。曾巩在《齐州北水门记》中写道:“外内之水禁障宜通,皆处其节,人无后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济南城北的水患问题,至今已历千载仍保持完好,还在为大明湖的泄洪蓄水发挥着作用,成为小清河的一个重要源头,堪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杰作。
  汇波楼就建在北水门之上的城墙上,为悬崖歇山两层城楼式建筑,面阔七间,翼角悬山,丹柱绿瓦,巍峨壮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为之作记:“盖济南形胜,惟登兹楼,可得其全焉。”站在庙台之上,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凭栏远眺,南山如黛;北望鹊华,黄河如练。俯视明湖,烟波浩渺。若傍晚登临,霞光满天,水天一色,浮光跃金,如诗如画,这就是济南八景之一的“汇波晚照。”
  在大明湖东面,还有一个小东湖,因此古人亦称大明湖为西湖。两湖之间,有一条堤坝,由百花桥、凝雪桥、竹韵桥、南丰桥四桥相连。堤上鲜花灿烂,柳浪闻莺,这便是曾巩所筑的百花堤,亦称曾堤。曾巩赋诗以记之:“如玉水中沙,谁为北湖路?我为发其狂,修营极幽趣。周以百花林,繁香漫清露。间以绿杨阴,芳风转朝暮。”“曾堤萦水”为明湖八景之一,世人将其与西湖苏堤相提并论,实际上苏轼是在大明湖看了百花堤后受到启发,方才建了西湖苏堤。
  在百花堤东南,有一座高大的超然楼,坐落在宽大的汉白玉石基上,上下七层,铜瓦覆顶,巍峨高耸、气势恢宏,为大明湖最高的地标性建筑,被誉为“江北第一楼”。楼名仿苏轼所建、苏辙命名的超然台,取《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意。每当华灯初上,楼上灯光璀璨,楼下人山人海,再加上泉城夜宴明湖秀,火树银花、湖光潋滟,非常壮观,成为近年来火爆出圈的又一网红打卡地。
  超然楼周围汀洲密布,汀洲之间,有石拱桥相连,这里便是著名的“七桥风月”,由鹊华、芙蓉、水西、北池、百花、秋柳、湖西等七座石桥组成,一桥一景,各具特色。有的石拱浑圆,有的古典方正,有的恢宏大气,有的简约朴实。七座石桥横跨水上,如玉带飘逸,船行其间,俨然进入江南水乡。中间有水街蜿蜒贯穿,水香亭、烟雨堂、悠然亭、二郎庙等点缀其间,蒲苇丛生、鹭游鸟鸣,鸢飞鱼跃,小桥流水,颇有诗情画意。曾巩离开济南后还对此念念不忘:“将家须向习池游,难放西湖十顷秋。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句里行间,充满了对大明湖的眷恋。
  在水街汀洲的绿荫里,散落着秋柳人家、秋柳园、明湖居、玉斌府和老舍纪念馆等青砖黛瓦的古建筑。老舍先生当年在齐鲁大学任教时,留下了《趵突泉》《济南的冬天》等脍炙人口的美文,但唯独对大明湖有点吐槽。当时因围湖造田,插稻种藕,水面狭小,老舍先生在《大明湖之春》中写道:“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
  后来,大明湖历经多次疏浚,拓宽了水面,修复了超然楼、玉宾府、秋柳含烟、七桥风月等景观,大明湖景区面积已超过一百多公顷。现在的大明湖,既大,又明,亦湖矣,老舍先生当年的梦想,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