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区以资源系统集成促民生改革出圈
建设“学生驿站”打造学生候车“安全岛”
2024年04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学生驿站”彻底解决了农村校车“候车无所”问题。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近年来,莱芜区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民生领域改革,聚焦部门条块分割、资源力量分散等瓶颈制约,统筹推动资金整合、力量汇合、工作融合,创新推出“学生驿站”,彻底解决农村校车“候车无所”问题,既回应群众期盼“痛点”,又畅通民生建设“节点”,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被誉为“放心驿站”“爱心小屋”。

  通讯员 朱维超 郑钰

破解建设难题
“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推动“学生驿站”嵌入未成年人保护、农村教育提质、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大局,统筹文明办、团委、妇联、教体、工会、统战等各方力量,以镇街为单位,制定全区学生驿站建设总体计划,累计建成369处,联结200多辆校车、382条线路、47所中小学校,服务学生近8000名,实现全区偏远农村全覆盖。
  一是科学选址“兼顾好”。教育、交通、国土、规划、公安等部门联合组建摸排小组,按照“安全第一、因地制宜、就近便利、按需配置”的原则,充分兼顾上下车安全、学生比例、覆盖范围、活动空间等因素,严格筛选点位,找准科学布局最优解。二是个性设计“颜值高”。实行“儿童友好”设计风格,驿站外观采用色彩鲜亮的橘色,顶部加挂“学生驿站”铭牌,外部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公益广告。学生驿站不仅仅成为孩子求学路上的“避风港湾”,更是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三是统一配备“功能实”。坚持“给孩子用的就是最好的”,按照“六位一体”模式打造,统一配备小方凳、饮水机、图书角、电子屏、空调、高清监控,保证候车学生“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累了能休息”。
破解资金难题
“小驿站”产生“大流量”

  坚持“大家的事情大家办、不用财政一分钱”,依托区慈善总会设立专项基金,采取众筹方式进行爱心募捐,推动学生驿站成为广泛参与的群众性公益活动,累计募集资金402万元,彻底摆脱“财政包办”的筹资路径。
  一是项目化运作。将“学生驿站”列为“为小”志愿服务项目,立足公益属性,由区志愿服务会联合会组织实施,招募“慈善合伙人”,对项目建设模式不搞“一刀切”,利用村级办公场所、租用路边民房、购置移动板房等多种方式,设置候车固定场所,做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二是社会化引导。充分发挥“宣传也是生产力”的重要作用,通过“一件事影响一群人”,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累计密集式、多手段刊发各类报道450余篇,央媒和省媒发稿16 篇,推动“学生驿站”火爆出圈。宣传片《学路漫漫,爱心相伴》点击量超过20万,短视频《莱芜,一座充满爱和温暖的城市》点击量超过35万。三是多元化激励。坚持专款专用、善款善用,每天公开发布捐款明细、资金使用方向、物资采购配备情况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捐款单位、个人现场实地查看,确保全过程“公开、透明”,随时回应社会各界关切。同步建立完善激励荣誉体系,不搞硬性摊派,严格资金管理,采取冠名建设、颁发证书、社会公示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份爱心具体可感、每一分资金清晰合规。
破解管理难题
“小阵地”发挥“大作用”

  突出学生驿站建设成效长久持续,明确专人管理,激活阵地属性,丰富驿站集成利用功能,变“学生驿站”为“学习驿站”“地标驿站”。
  一是拓展功能形态。聚焦学生成长成才,依托“学生驿站”,开展“5个1分钟”项目,即“1分钟宣讲、1分钟科普、1分钟新闻、1分钟保健、1分钟阅读”,满足学生短时需要,助力全环境立德树人。二是拓宽服务边际。针对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照看、无人陪伴的问题,驿站提供公益性托管服务,由党员干部、教师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免费为孩子们开展作业辅导、兴趣培养、亲情陪护等服务活动,填补“关爱空白”。三是拓维品牌内涵。在保证学生候车正常使用的前提下,策划开展适宜乡村群众的理论宣讲、健康讲座、休闲聚会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完全实现“取之于民、更用之于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