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联合抵制平台“大促”,双方不能只图“一时爽”
2024年05月2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618大促”临近,数十家出版社发出声明不参与某电商平台“618”促销方案,引发关注。
据报道,被“联合抵制”的促销方案提出,“618期间累计8天,全品种图书价按2—3折进行促销”。如果出版社同意这样的促销方案,就意味着要以成本价,甚至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售书。因为是“全品种”参与活动,出版社甚至连自己“拳头产品”的定价权都无法保证。这样的促销方案,对于本就经营压力不小的出版社来说,确实有些“苛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参与促销,出版社很可能无利可图,甚至“赔本赚吆喝”。
图书出版行业也要盈利。有了可持续的收益,消除了后顾之忧,才能保障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版社抵制电商平台“大促”有一定道理。
但这样的“抵制”,很有可能只是“一时爽”。
首先,这样的“抵制”涉嫌违法。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联合抵制交易。出版社的两份联合声明值得商榷。
其次,联合抵制的决定也难言理性。《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平台电商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图书销售渠道,码洋比重为41.46%。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抵制能否进行下去,能坚持多久,都还是问题。
更重要的是,平台还得到了消费者的支持。如今,纸质书的价格有越来越贵的趋势。在书店里走一圈,定价上百元甚至几百元的新书也不少见。平台打折促销,让一些“溢价”严重的图书回归到正常轨道。正因此,不少消费者为平台“站台”。图书也是商品,消费者不买单,出版社就难以运营下去,最终,它们很可能选择向平台“低头”。
从长远看,书价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只有形成了消费者能够接受,出版社、平台都能从中获利的合理书价,才能实现消费者、出版社和平台的共赢,确保书市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社与电商平台都不能图“一时爽”。
对于平台而言,无底线打折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如果还是让出版社跟着平台“被动卷”,大打价格战,图书市场有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版社出于投入产出比的考虑,会倾向于出版快餐式、低成本的通俗读物。这样的话,势必会扑灭消费者购书热情,电商平台的用户黏性和忠诚度也会随之下降。怎么算,都是得不偿失。
对于出版社来说,提供优秀作品,让爱书人买到好书,应当是行业始终的追求。时下,出版社普遍面临图书销量下滑的压力,在与电商平台的合作中议价能力低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些压力,出版社还是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升图书质量上,多出质量过硬、品质上乘的书来吸引消费者,以质量求生存,靠内容求发展。一旦出版社有了这张底牌,就有了对抗平台无底线打折的底气和勇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