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是我的母亲
2019年08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子寒
  她的娘家在距离村庄十几里路的另一个村庄,村庄靠近一条大马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那里也是四通八达,十里八乡赶大集的地方。村庄不大,几百口人,各色人等混杂。
  关于她娘家的事,也只听她说起上面这些,至于她爹娘长什么样子,因为去世早,只从为数不多的照片上见过。关于更远的家世,便无从知晓。只是听邻居们说,她的爹娘曾经在村庄也是风流人物。家中几百亩地,算是大户人家。由于她父亲喜欢结交江湖朋友,导致家境一步步衰落,最后领着七八个孩子逃荒要饭,到了河北邯郸,孩子只剩下五个。
  她现已年过古稀,一生勤劳善良,也许是年轻的时候跟着老人走南闯北,见过世面,要强好面子,有自己的追求和思想,就算是逃荒要饭的岁月,她也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她一生养育了四个孩子,两儿两女,更是对孩子严格管教,希望他们将来都能有文化、有出息,所以一直支持孩子们读书。
  年轻时她做过十几年的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也算是注意方式方法,让老大带着老二老三老四一起学习,以至于四个孩子格外争气。在学习上从未让她操过心,总是能听到老师们夸奖她的孩子,也总是能在学期结束的时候看着孩子们把一张张奖状领回家。那时候,她总是站在破落的院子门口迎接着她的孩子。
  那时农村的生活再平常不过,家中几亩薄田,也是靠天收成。因靠近微山湖湿地,湖中生长了很多芦苇。秋收之后,她一个人带着几个孩子到湖中收割芦苇,捆绑后撑着船运回河边晾干,在劳作的闲暇编织成苇把补贴家用。也许她的腰疼就是年轻时过度劳累落下的病根。
  她做的一手好针线活以及刺绣。在那个年代,十里八村有结婚的,都会提前找她做一身新衣服,或者做被褥的时候绣一对鸳鸯戏水等。她为人爽快,又有文化功底,所以村庄里的老老少少都对她很是尊敬。
  她男人是军人,很少回家,家里所有农活都落在她肩上,还得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虽说她男人兄弟四人,但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至少她的男人还算是吃公家饭的,所以照料老人的担子就落在了她的身上。一个妇女,照顾着三四个孩子以及一个躺在床上的老人,还得挣着工分,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她每天早早起来,先把家里的鸡鸭鹅放开,然后哼着小曲给老人孩子做饭。等老人和孩子吃饱后,她把残羹剩饭混到一起扒拉几口填饱肚皮。她总是说,我还年轻,身体好,扛得住,但不能委屈了老人,谁不是爹娘生的啊,也不能委屈了孩子们,他们几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随着改革开放,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她男人转业到了地方,孩子们也一天天长大。只是儿女们的轨迹不是依着她的预定而前行。最小的一个孩子放弃了原本所学的专业,说是追寻父亲的脚步,一脚迈出两千公里开外,一头扎进了部队。这给了她很大的打击,最后也是万般无奈,随了他去。她的希望很简单,就是盼着孩子们都能早点参加工作、早点结婚生子,她也能早点给儿女们看看孩子而已,其实,每一个当娘的基本都是如此吧,只希望孩子们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足矣。
  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她给的,她的性格、习惯、品行也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孩子们。她一生从未享过清福,却在这个落寞的秋季被岁月摧残得遍体鳞伤。
  她,就是我的母亲。在生老病死面前,作为子女的我们是那么弱小,那么无能为力。岁月啊,请善待这位老人。愿她平安、幸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