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祠内集山楼
2019年09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建设
 
  济南历史上,有两位同时代的著名词人,一个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李清照,一个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辛弃疾。他们都生活在南北两宋交替之际,经历了山河破碎,书写了那个时代的乱世悲歌。
  他们的故乡虽然都是济南,但跟济南并没有多少交集。李清照五六岁时就跟父亲李格非去了京城,而辛弃疾虽然到21岁时才离开金人统治下的家乡,参加抗金的起义军,投奔南宋,但青少年时期的故乡并没有给他留下很多印象。他们属于济南,却又不仅仅属于济南,作为词人的他们,竟几乎没有为家乡留下一阕诗词。
  但是,济南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们,为他们在家乡建造了祠堂,李清照纪念堂在趵突泉公园内,辛稼轩纪念祠位于大明湖公园内。
  从大明湖南门往西,穿过假山叠石,秀水流潺的遐园,一座青砖灰瓦的建筑便是“辛稼轩纪念祠”,两只石狮子蹲踞在大门两侧,朱漆的大门,一块黑底金字、由陈毅题写的匾额悬挂于门楣之上,庄严气派。
  纪念祠原为李公祠,清末山东巡抚杨士骧为感谢安徽同乡李鸿章的赏识提拔,在大明湖畔为他修建了这座祠堂。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辛弃疾纪念祠,在全国各地纷纷拆除李公祠的环境下,这座祠因改名换姓而意外留存了下来。
  稼轩祠共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中庭放置着一尊太湖石,东西厢房陈列着当代名人字画,第二进院落为辛弃疾纪念堂,是纪念祠的主体部分,正中是辛弃疾的立像,厅内四壁悬挂有介绍辛弃疾生平事迹的展板,展柜陈列着多种辛弃疾的著作及其评价作品。第三进院落内有一座两层小楼,面山背水,上有平台,东侧靠墙有一条覆顶的游廊阶梯,沿着阶梯拾级而上,可直达二楼。登临其上,凭栏远眺,南面可见千佛山、燕子山、佛慧山、英雄山诸山,北面临湖,大明湖的风光尽收眼底,游人三五成群岸边闲游,湖中七八游船往来其间……站在楼上,看着远山如黛,听着近水泛波,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望峰息心之感。其实,这座二层小楼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集山楼。
  “集山楼”,顾名思义,就是人立楼上,便可集群山而尽览。斯楼有斯名,倒也实至名归。不过,真正的集山楼并不在这里,而是在江西上饶,辛弃疾所建的带湖新居。
  辛弃疾出生时,包括他的家乡在内的北方已被金人所占,亡国之痛让他从小就有了抗拒金人统治、恢复中原的壮志,于是在他21岁时在家乡召集了两千人起义,参加义军,投奔南宋。
  辛弃疾从此走上了抗金保宋的道路,曾向朝廷上疏《美芹十论》及《九议》,具陈抗敌之策。但是南宋小朝廷却一味苟且偷安,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让他壮志难酬。辛弃疾一度退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有些心灰意冷,遂有归隐之意。
  淳熙七年(1180年),辛弃疾在任知隆兴(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抚使时,便打算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作终老之所。淳熙八年春,带湖新居和庄园开工兴建,他根据带湖的环境,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早早地为自己做了归隐之计。因此,他将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以示不忘稼穑之事。
  新居位于带湖之滨,登楼远眺,可见灵山一带的连绵群山,辛弃疾便将新居美其名曰“集山楼”。
  本来,集山楼和济南没有一点关系,但因为辛弃疾是济南人,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于是将大明湖畔原为祭祀李鸿章的祠堂,改建为辛弃疾纪念祠,祠内原名“飞龙楼”的二层小楼也更名为“集山楼”。楼后面湖的楼阁上悬挂一匾,上有明朝大书画家唐寅手书的“集山楼”三字。“集山楼”正对着九曲亭,弯弯曲曲的九曲桥连接着集山楼和九曲亭,为集山楼平添了几分曲径通幽的情趣。
  “集山楼”现在已成为一家茶社,玻璃为墙,四面澄明通透,屋内茶几上摆着几盏茶具,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楼上品茗小憩,南眺山景,体验一把“集山楼”的集山之妙趣。只是由于城市的高楼和树木的掩映,集山楼之山已难得一见,但此楼依旧在,见证着人生几度春秋,便足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