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知青点——宋王店
2019年09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海涛
  1974年10月5日,是我们插队落户莘县宋王店的日子。这个日子似乎好遥远,但又感到好像就在昨天。在我看来,不管是遥远的过去,还是现实的今天,终将是我一生中特别难忘的日子,它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心灵深处。
  那一年我们刚毕业的高中生,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胸戴大红花,手持知青证,愉快地来到莘县王庄公社宋王店村插队落户。从此,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有了一个时代赋予的特殊称谓——知青。
  四十五年过去了,我的知青岁月,我们的芳华初放都已经定格和留在了难忘的知青点宋王店。
  如今,芳华已逝,岁月如歌。此时此刻,当我回想起同十三个兄弟姐妹的共同生活,仍然感到怦怦跳动着的心在说:感谢这段特别的岁月,感谢这段历练的经历,留给我如此美好的记忆和积淀。
  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我们芳华初放,我们劳其筋骨,锻炼意志。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中历练成长。在新农村热闹单纯的我们,就像是一个个新生产队队员,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有属于我们的历练财富。这个在当时我们都没有认识到的不起眼的财富,一直埋藏在我们的心底,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脚步,指引着我们正确的行走。
  宋王店村贫下中农的朴实、厚道、爱护和尊重,教给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今天回想起来,仍然让我感恩永忆,受益良多。当时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不好,居住环境也不太好。村里十分照顾我们,老支书宋怀成也拿我们当孩子待,把我们都安排在他家附近。当时他住的老“四合院”,是低矮的小平房,在当时算是好的了。女生九人住三间堂屋,四个小伙住路南边的三间房子,窗户是木头棱子的,冬天就糊上报纸。
  后来搬进了新盖的一排红瓦房,西头一间是卫生室。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混砖到顶挂红瓦的房子,在十里八乡里算是最高级的住宅,而且还有厨房。女生三个人住一间,毛头小伙四人一间,虽然窗户用白塑料布代替了玻璃,透明又挡风。推开双扇窗子,还有穿堂风,南北通透,明亮宽敞。这在当时的农村绝对绝对是上好的房子。
  民以食为天。第一年是国家供应的每人四十斤米粮食指标,百分之七十的细粮,百分之三十的粗粮(大米属细粮),半斤油,政府每月发十元生活补贴。当时农村乡亲们的主食大部分是玉米、小米、麦子、红薯,我们知青也是一样。红薯丰收的季节,我们煮着吃、蒸着吃、煮熟了晒干吃、熬稀饭吃,主食主要是玉米面、蒸发面的卷子、死面的窝窝头、掺豆面的黄金塔,可香了。
  当初村里派了老伙夫教我们做饭,后来是知青两人一组轮流做饭。有一次轮到我和一姐姐做大米饭,那时叫焖米饭,先向“八印大锅”里倒水,再放上淘干净的大米,盖上木锅盖,男拉风箱女添柴,估计熟了就停止烧火,用余火焖着。响午,大家收工都回来了,开饭!掀开锅一看,米多水少,大米饭像一座小土包,大伙一吃,有的米生,有的米熟,做了一锅夹生饭(现分析原是没把米和水搅匀)。大家干了一上午农活,都饿透了,饭不熟,老四合院里可”炸锅了”。我在家爸爸妈妈连碗都不让洗,哪会焖米饭啊。这样的生活,如果在今天看起来个个都是好样。
  那时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生活条件比较差,记得我们饭能吃得饱,就是油不够吃的,没了就找老支书宋怀成大爷,我们现在说起来还是叫他怀成大爷,让我们到四个生产队找队长、会计、保管,谁都行,也叫分头去预支,但肚子没有受着委屈。这对当时大的二十岁,小的十六岁,在长身体的我们,的确是很优待了。
  在那个年代,我们用特有的、单一的方式,度过了我们最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我们一同嬉戏,一块赶集,一起出工,一块吃饭,物质生活上温饱无忧,精神生活好像也没有忧愁。在当时,我们是如此的快乐,没有一丝丝的不开心,没有怨天尤人。听着钟声早出工,天黑才收工,一天下来,累得精疲力尽,一动都不想动。(这样生产队队长还是照顾俺们呢〉。躺一会儿,我们就按照分工,担水的担水,扫院子的扫院子。我们的生活从早到晚都没有闲过,总是做不完的事。
  开心、快乐和充实包围着我们。最难忘的是每天晚饭后,我们几个男女知青一起,去乡亲宋老师家取暖,他家烧煤火炉子,家屋门上还挂了个棉帘子,屋里暖和。我们在煤油灯下又说又笑的场景,可高兴了。宋老师不愧是校长,知识面可宽了。还有爱拉二胡的三队副队长,俺背后叫他“麻队长”,我们最喜欢听的豫剧《朝阳沟》、《穆桂英挂帅》,他边拉边唱,这美妙的选段,仍历历在目。他年龄虽大,可自娱自乐的精气神,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贵财富。
  知青生活没有影响我们青春的快乐,青春的阳光一直在我们的脸上荡漾。当时,揣在心里的是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支撑着我们的言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好好劳动锻炼,磨炼其筋骨,表现好……早点回到父母身边,谋一份工作,这就是我们当时最大的梦想和追求的人生幸福。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我们离开了生产队,离开了知青生活,还有朝夕相处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队友们。
  往事随风又如烟,岁月如歌又难忘。我们的芳华,我们的歌,我们的情谊,不仅留在了美丽的乡村宋王店,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
  那段历史没有被遗忘,也不会被遗忘。当2019年9月6日,我们在互相问候、互相祝福中,实现了夕阳知青的心愿。岁月的风霜已经写在了我们的脸上,芳华已逝,唯记忆永恒。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