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德贫困村南赵的嬗变
长清区成人中专助力该村实现精准脱贫
2019年12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南赵村越来越美。
     有着300年历史的南赵村,变了。
  2019年10月由长清区成人中专援建的归德街道南赵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建村数百年的南赵村,近三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离不开精准扶贫。
  南赵村地处归德街道东南部,2014年被列为贫困村,村民就医难、吃水难、上学难,除传统种植业外,村民们再无其他致富增收渠道,生活水平十分低下。2017年长清区成人中专派驻第一书记唐利驻村后,既解燃眉之急,又打基础管长远,与村干部和群众携手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进行环境整治等,让昔日的“偏、乱、穷”山村实现美丽蝶变。

  从“又脏又乱”
到“又绿又美”

  打造绿色生态特色的南赵。在驻村后,第一书记帮扶该村,突出南赵村域规划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展了文化广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绿色环山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村西入口处新建牌坊1座,村东山脚下新建健身广场、幸福亭各1座,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1处,安装路灯30盏,粉刷墙面2000平方米,宣传牌15个。硬化道巷6000米,修建自来水道5000米。栽植树木1000棵,绿化面积4000平方,硬化环山路4公里,两侧50亩苹果园和200亩的核桃园,形成一条绿色丰收长廊。投资15万元对村南河渠整治2000米,修缮小桥2座,打造小桥流水景象,建立了垃圾户分类村收集垃圾处理机制。村容村貌变漂亮了——从“又脏又乱”达到“又绿又美”。
党建引领
精准助力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唐利驻村后首先提高村党支部的领导力、影响力、创造力。抓住村“两委”换届的契机,做好党员和群众思想工作。村里选出了一批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同时注重对党员教育引导,提升党员的素质。使党员在看待问题时站位更高,在解决难题时更有办法,在开展工作时更讲团结,党支部驾驭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积极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大走访、解民忧、惠民生”活动,扎实做好扶贫工作,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在帮助村民实现增收致富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党员和群众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帮互带、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
  深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挖掘村民身边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和激励作用。协调资金12万元,改造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使党员干部和群众议事有场所、活动有阵地。投入资金2万余元购置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文件橱、便民服务箱、广播设备等设施,提升便民服务的服务能力,以“党建+特色产业+扶贫”的形式进行经营,流转土地300亩,改变了村里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结构,积极争取资金100万元帮助完善配套灌溉设施,推动了村民致富和集体经济发展。
扶贫先扶志
增收笑开颜

  成人中专协助村里设立了长清社区教育学院南赵教学点,教育群众知恩感恩、激励群众奋发图强,村风民风由此有了新气象——从争抢“低保”到勤劳致富。贫困户赵修香身有残疾不能外出打工,村里提供公益岗,将村庄保洁工作承包给了他,每月有固定的收入。这一小举动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大家都在奔小康,我也要努力奋斗奔小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贫困村民赵亮说。通过收益分红、土地流转、扶贫专岗、孝善基金等,南赵村贫困群众2019度年最低收入八千元,最高达到3万元,如今,村里已形成见贤思齐、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呈现出家富村美人文明的和谐景象。
激活“造血功能”
产业脱贫强村

  “贫困村要想实现长效脱贫致富,确保不返贫,就必须彻底激活贫困村‘造血功能’,发展产业扶贫是唯一途径。”近年来,南赵村结合实际大力生态养殖、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以特富农”,助力乡村振兴。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南赵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优良新品种,实现农业由单一种植向瓜果、畜禽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土地产值,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要确保不返贫和提高脱贫质量,发展产业是源泉,第一书记唐利争取政策、托朋友、找关系、拉资金,给南赵村引进6个产业项目,一是用活、用足扶贫政策建成光伏发电站、鼎泰牧业和长兴集团收益分红3个扶贫产业项目,光伏扶贫让贫困户走上“光明致富路”。二是带领南赵村民在村中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采用引能人来村带动发展的方式强村富民,招商引进成立了济南蒲康德农业公司、成龙养殖、逸泰农业3个产业项目,优先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到这些产业项目务工。这6个产业项目让留守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梦想。今年通过“抓主题教育固本增收”又为南赵村引进一家企业,在南赵村投资300多万元,解决了村民就业村民,村民增加收入1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19万元。
  “杜绝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唐利经过积极协调,街道卫生院在村中设立了便民卫生点,方便村民就医,联合村医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提供医疗扶贫,讲解医疗扶贫政策,要让群众看上病,还要让群众看好病,解除他们的顾虑。     (本报通讯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