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日记》里的中药方子
2020年03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志杰

  丁山先生(1901—1952)是著名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曾任山东大学教授。读《丁山日记》,犹如走进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著名学者的日常生活。其中有收支状况,比如1936年1月份的“收支一览表”记录:1月1日,收入额数50000元,支出额数1200元,结存额数3800元;1月2日,收入额数300000元,支出额数0元,结存额数300000元。有几处不解:其一,收入额数50000元,支出1200元,结存额数怎么是3800元呢?可能是丁山先生笔下有误;其二,两天进账350000元,估计不是工资之类的月收入,应该是稿费;其三,这笔看起来数额不小的钱与现在之比是多少,假如1比1,那就相当可观,如果10比1,还说得过去,比数再大就不值一提了。对当时情况不甚了解,今昔也无可比性,权当作个了解。《丁山日记》中此类记录还有不少,不再列数。
  还有通讯录,而且每年都有几次更新。《丁山日记》始于1936年、止于1950年,那段时间的前半段中国社会正经历民族危难,全民抗日,人们在动荡不安的混乱之中,居无定所,时时迁徙,都是正常的生活状态,通信地址变更亦属常态。比如史学家顾颉刚的住址,丁山在日记中就记了好几个:平、西郊、成府、蒋家胡同;杭州马坡巷13号。不久之后又重新记录为:蓉、北郊、崇庄桥赖家新园子、国学研究所,这应该是顾颉刚在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的地址。丁山先生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毕业后,经沈兼士、鲁迅先生的推荐,任厦门大学助教、中山大学教授、中研院史语所专职研究员,此后执教四川大学、中央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其中在山东大学时间最长。因而丁山先生的朋友圈非常广大,多为当时学界名流和知识界领军人物,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像舒舍予(老舍)、李济之(李济)、周予同、童书业、董作宾、徐中舒、蒙文通、梁思永、石璋如、沈从文、郭沫若等,都与丁山先生频有书信往来,交流甚多。在《丁山日记》里这些人的名字频繁出现,他们每一次地址的更迭,丁山先生都是在第一时间记在日记中,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会因为某一个人住址的变化而失去联系。
  想不到的是,作为著名学者,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之余,《丁山日记》中亦常出现打牌、喝酒这些字眼。丁山先生志在研究中国古代史,他尊重传统又不为传统所局限,对于与史学有关的学科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最后以文献结合甲骨文资料进行综合性评价。上世纪20年代,他对甲骨文的研究从认字开始,对甲骨文进行考释,写出了诸如《释梦》等影响学界的著作。此后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安阳殷墟的发掘,与董作宾有着深厚的友谊,编辑《安阳发掘报告》,完成《新殷本纪》《商周史料考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等,对甲骨文及商代历史的考证与研究起到引领作用,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是这样一位学界大咖,写了那么多深不可测的著作,天天伏在书桌前看书、查阅资料、奋笔疾书,有时也会拿出宝贵的时间放松自己,娱乐一番。1939年11月1日,丁山先生日记:“晨起八时上课,十时归……午赴友人宴于松鹤楼,晚在家为高式潜饯行,又打牌十二圈。”不知道高式潜何许人也,肯定是与丁山交往很深的人,要不然不会有请客饯行、打牌十二圈的雅兴。由此想起传说中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山东大学“酒中八仙”,其实或许不止八位,大概是为了凑一个有趣、有故事的数字,反正都是在山大工作的著名教授,像杨振声、闻一多、方令孺、黄际遇、梁实秋、张道藩等。每到周末、节假日,就聚众饮酒,而且总是一醉方休。足见那些学术研究成就卓著的人,绝非如我们所想“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生活情趣广泛,该喝酒时就喝酒,该打牌时就打牌。
  丁山先生青年时代曾患肺病,抗战之后,由于子女多,生活艰苦,为衣食奔走四方,无力继续医治和休养,以致不断加重。在他的日记中常有“病未进食,至晚渐可”“病痊,精神仍疲敝未上课”这样的文字,可见丁山先生的身体是多么糟糕。限于当时缺医少药的医疗条件,丁山便自己动手翻阅有关中医书籍,搜集一些老中医的药方,自诊自治,以减少因病带来的痛苦。《丁山日记》中就有很多中药方子,有的是医治肺病,有的则是平日多发的一些不适症状,像“治水肿方,田螺、大蒜、车前草,研为膏,大饼贴腹上,水从便而出,数日愈”,又如“治喉鹅方,虾蟆衣,凤尾草,洗净捣细,入盐末、梅肉,煮酒各少许,和之,再研细,用布绞汁,用鹅毛扫患处,随即吐痰,消失”。也有简单的药方子,如治痱子“用黄瓜擦之”,现在不少老人给孩子治痱子还用这个法子,非常有效。类似的药方在《丁山日记》中有好多处。民间有俗语,大夫治不了自己的病,况丁山先生这样的大学者。他之所以记下这么多药方,无非就是自己疼痛难耐时或孩子小有不适之时备用,并不能真正医治病根。1950年前后,丁山先生病痛难耐,不得不住进山东大学医院,经检查,他的肺部已经溃烂到只剩下三分之一,无法治愈。1952年1月丁山先生逝世,那年他还不满51周岁。
  其实,《丁山日记》记录的生活细节较少,多记录其上课、会友、写作、读书心得等,以上所述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更丰满、更富有生活情趣、有血有肉的丁山先生,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1951年12月21日,丁山日记:“一个半月不曾理发,一个月不曾洗澡,自顶至踵,无处不痒。今天跑到天德堂,栉沐、洗浴、修脚,大痛快一场。“据先生后人丁敬介绍,丁先生性情耿直,是个心直口快、心地善良、非常幽默的人。丁山先生和郭沫若是老朋友,后见郭沫若疏于学术研究,就直接写信批评他“不务正业”。对郭沫若这样的名人,他也直言不讳,足见其性情是多么率真。拜读《丁山日记》,发现丁山先生还是一位造诣不凡的书法家,蝇头小楷书就的日记,甲骨文题写的月份年头,行书所录的诗文,行云流水般写给陈梦家、顾颉刚、刘敦愿的信函,力透纸背,苍劲雄浑,力道千钧,是一种力与美的享受。丁山先生的学生刘敦愿说:“五十之年,在今天看来,正是盛年,像丁山先生这样的老辈学者,往往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工作非常勤奋认真,生活工作条件却十分艰苦,在学问成熟,正准备向更高的学术境界攀登的盛年谢世,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考古界的重大损失,且这种损失,也必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日益使人感觉到短期内难以弥补。”
  感谢丁山先生,先生每天不辞辛劳留下的日记,是后学难得的精神、学问财富,当珍爱,时习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