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真水俱香
2020年03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葆元

  “真水无香”这个词被发掘出来,为当代国学家风靡。起初我也信之凿凿。从化学的观点看,水是溶液,它的性质无色无味。若有人硬要抬杠,说他见过有味的水,不需打赌,那一定是污水!道学家和文学家嘴里的“真水无香”是哲学上的水抑或是艺术上的水。说真水无香者未必见识过真水。其实真水掠清气于人间,是有水香的。
  水香是一种什么香?不临水源,不知其味;不久驻于泽畔,不谙此魂。济南是泉乡,到任何一个泉池边驻足,屏退喧嚣,在杂乱的红尘中都能得到丝丝缕缕的清芳,不夺酸甜苦辣咸五味,不刺视听嗅三觉,以沁人心脾独立于世,这就是水香。
  水香发于泉源,蕴于清流,汇于芳泽,寄于江河之滨。或临水结庐,或客居舟中,或依泉傍河,非晶水涤心不能得此香。水香淡淡的,即飘即散,不是那种夺人嗅觉的浓香;如果心存杂念,浮于尘嚣,根本找不到它。说真水无香,不无道理。有道是,水是大地的使者,大地芳华,寄香于水。这是自然的命题。
  水香须与人的灵感交融才得香,从这个意义上说,那香不是嗅出来的,而是从精神里悟出来的。心领神会是真水亦是真香。香与不香是辩证,此香与彼香是比较,本质的香与飘来的香、借香、施香是方法的差异。香总比其他异味令人愉悦。香其实是一种价值取向。说真水无香,是对价值的态度,逐香与无香是一种境界。
  老子说,上善若水。这个“水”当然是真水。浊水无上。水至柔,随心随形,依势而行;水又坚韧,水滴石穿。齐国大夫晏婴把真水比做廉政,一次齐景公问他,若要长久地廉政,应该保持一种什么行态?晏婴以水为喻说,“其行水也。美哉,水宁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他在说,当水浑浊的时候,不可以用以祭祀,“雩”是古代求雨的典礼,哪个祭祀愿求污浊之水呢?把浊水淋到身上还是雨吗?当水清澈的时候,谁都愿意用它冲刷污淖。晏婴把水比成廉政与品行。老子“上善若水”说的是水的形态。晏婴“其行水也”说的是水的意态,水的形与意,这是哲学的命题。
  老子是在《道德经》里说这个话的,老子认为,人的意识形态指导的行为为道,行道有德是正途与良知。他在为人们的共同生活及行为制定一个准则和规范。哲学层面的东西归根到底要体现在道德准则上。晏婴论水,是论执政的品质与人的品性,他们共同把水提升到意识形态中来,那个“香”字岂不心领神会?
  真水无香说的还是人。有人就说,“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乍看像老子的语言,但《道德经》里并无此句。老子说“无为而治”,这个“无为”不是不作为,老子在告诉执政者,不与民争,不要干预社会的创造力,这是老子的治国理念。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无智则愚,无德则耻,无功则堕,无名则毁。纯粹的人是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赋予人生的价值观。社会变迁,人的社会价值观也在变迁,但是修身报国的理念不可动摇。无智何以立世,又何以报效国家?社会进步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睿智,即使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追求社会的创造力,否则君王如何施展“无为”之策?无德更是可怕,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追求秩序,“德”是社会秩序的根基。上古的法治无法从文字中寻觅,但我们从上古传说中读到的三皇五帝的故事,都是德治的传统。无功的“功”不是功利,而是功绩,功绩心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奉献之心,以一己之力报效于社会是“真人”价值观的另一个侧面,以水为喻,它是纯洁的。由于人性复杂,功利心无时不有,功利心是对功绩心的污染,如水掺入杂质,变得浑浊,却大可不必为了排污将水也一次性地排干。当一个人完成了智心、德心、功心的修养之后,必有名声留存。不可以沽名钓誉,却可以如毛泽东写梅花那样选择“她在丛中笑”。中华文化自古就有隐者,隐者均是名家,否则,隐起来就真是无名了。在新的历史时代,大可不必求什么“隐”,但是做了有益的事,不彰显,不张扬,不求回报,实在是从远古传下来的道德文明。
  哲学的命题其实是人生的命题,生命如水,亦坚亦柔,灵魂无香亦有香。我是主张生命有清香的,如草蔓延,如花绽放,不需别人赞赏的眼光,只需自顾自地生发,发出心底和骨子里的芳香,温馨着这个世界。或许也有人以名牌香水施香于世,那个香水是合成的,终是短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