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或成老龄化社会的新“流行病”
2020年03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房颤那些事 
专 栏 简 介
  本专栏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暨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山东分中心专家团队倾力打造,旨在普及房颤知识,规范房颤治疗,服务广大房颤患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秦聪聪       

  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心脏电活动是由窦房结这一“司令部”发出命令,平稳有序传导,引起心脏规律收缩、舒张,心脏有效射血。相形之下,房颤则是心房取代窦房结“乱发命令”引起的心律失常,快速、无序电活动使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是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可导致卒中风险增加5倍,占中风的20%以上,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
  据2019年7月发布的《2018年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男性患病率(0.9%)略高于女性患病率(0.7%),房颤总人数已达1000万以上。不仅如此,因房颤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这对于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来说,无疑未来房颤发病人群将增加。而且,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等作为房颤的其他危险因素,在我国发病率同样很高,这也意味着房颤的潜在人群巨大。《蓝皮书》预计:至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至少有520万男性和310万女性患房颤。房颤有望成为老龄化社会的一种新流行病。
  面对严峻的发病形势,2019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及《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从国家政策层面分别就房颤患者的宣教、治疗、康复、随访等提出了要求。房颤发病形势不容乐观,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房颤防治领域新的诊疗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如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技术给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出现,给房颤卒中的预防带来了新的希望。
  未来,房颤防治道路依然漫长,需要医疗机构与社会大众的共同重视与参与,医疗机构做到对房颤患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全程规范管理,大众增加房颤常识,做到出现症状早筛查、早治疗、配合医生做好房颤规范管理,二者合力最终改善房颤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房颤专家核心成员简介:
  刘旭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胸科医院房颤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银蛇奖获得者,是国内较早开展射频消融临床应用的医师之一,为房颤诊疗领域国际著名专家,尤其擅长房颤和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对老年人及儿童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亦有较深的造诣,目前已完成5万例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其中房颤导管消融超过3万例。
  房颤咨询及专家预约热线:0531-58196645
  指导专家:王营
  下期内容预告:房颤那些事--房颤症状知多少

  ◤更多详情
可关注科室公众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