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县人民医院“双医伉俪”把白大褂穿成情侣装
“医”路结缘,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020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专题
T10
特刊
找记者 上壹点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编辑:李锡巍 组版:李腾 校对:李锡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孔茜 康岩 通讯员 王倩

  医者,救死扶伤;师者,大爱无疆。选择从医,就意味着选择奉献,选择了一生与爱和责任同行。作为医院队伍里的夫妻档,虽近在咫尺却过上了“异地”生活,他们虽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但却彼此没有抱怨,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事业,他们惺惺相惜彼此理解、体谅,牵手共度他们别样的风雨人生。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
   马国栋和秦立莉—— 携手从医路,为爱前行
  5载同窗,识君人品;22年同事,方知前缘是今生;21年相伴,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岁月荏苒,对于微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马国栋与微山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秦立莉这对白衣伉俪来说,携手岁月虽没有太多的风花雪月,却因彼此心中坚守的从医初衷,让他们以梦为马、相互扶持,在一方热土挥洒青春、为爱前行。
   从同窗到同事
 相濡以沫相互扶持

  从同窗到同事,再到夫妻,2020年已是马国栋与秦立莉携手走过的第21个年头。平日里,虽同在一个医院上班,却过着“异地”生活。“之前我也在临床的时候,一周我两天夜班,她两天夜班,再加上白班,一周能见一次就很不错了。”就这样,一晃就是17年,而这种忙碌的常态化状态,在微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马国栋看来是一名医者需“习惯的事”,因为选择从医,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
  从1998年青岛医学院毕业到同年进入微山县人民医院就职,十余年临床工作让他见过无数病症与病患,从临床到管理,他更了解医院各项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同为医者,他也就更能与爱人感同身受。“她在儿科,一到夏冬两季就会很忙,有时加床从120张加到近200张,工作压力很大。”马国栋说,由于季节性患者激增,有时光白天门诊看诊量就达200人,但对此爱人从不抱怨,这让他既感动又心疼。
  “2017年、2018年流感严重的时候,真不知道当时怎么过来的,现在想想自己还挺厉害的。”回忆当时情景,秦立莉亦历历在目,她说当时每天自走进诊室起,病号一个接一个,有时从早上一直能看诊到下午4点,中午也顾不上吃上一口饭,等忙完,菜凉了、胃也不饿了。假如值夜班时,那更是一刻也闲不下来,急诊就能看100多个患儿。每每遇到性格急躁的家长,她还会主动沟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解释,并告知注意事项。在她看来,因为同为人母,便更能换位思考,理解那份焦急。身为医生,她更知肩上使命重担。
  “他对我工作很支持,尤其是对孩子和老人的照顾上,这一点真的很感动。”秦立莉坦言,生活中,爱人马国栋虽没有过多言语,但默默承担起家庭事务的他却是她最强大的支撑与后盾。
 医院里的夫妻档
 关键时刻携手前行

  他因为身处医学世家,耳濡目染立志从医。她因崇敬医者,走上从医之路。医生是他们的称谓,更是他们践行理想的方式。虽遇过挫折,有过委屈,但患者康复却是他们永葆从医热情的不竭动力。“1999年,有次我跟我哥回老家时,一位老乡老远就下车走来,说我们给他家属看过病、照顾的好,握住我们的手一直表示感谢。”对于老乡所谈及的事情马国栋与哥哥并未有太深的印象,但是那份能为家乡百姓做事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令他记忆至今。
  从最初的稚嫩蜕变到经验丰富的医生,他们相互支持、相互成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秦立莉一直坚守在一线门诊,为发烧儿童看诊,有时看到从外地回来的患儿,她内心亦十分纠结,她纠结的并非是自身安危,而是回家的风险,高度紧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而当得知丈夫请战报名支援湖北时,秦立莉虽内心复杂,心有担忧,但一句“去吧”是一位妻子的有声支持。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前往,但近半年的时间,身处医院管理岗位的马国栋每日身披星辰而来,日落月升而归,奋战在疫情防控的前沿。
  作为长年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秦立莉觉得自己和丈夫的付出不算什么,唯有对家人的愧欠。“医院里像我们这样的‘夫妻档’还有很多,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不能掉链子。”
   刘学威和李小娥—— 从医无悔,愿共同守护这片热土
  近20年风雨同舟,从同窗到同事,她不远千里而来。从同事到夫妻,他尽心呵护成为至亲,他们是生活中最亲密的爱人,更是工作中最默契的“战友”。16年从医之路,从内科到ICU,夫妻俩用仁心、仁术,共同护佑患者健康。他们就是,微山县人民医院ICU副主任刘学威与内六科主任李小娥。
   每成功救治一人
 这个家就又有了希望

  温柔、和善、性格乐观是对微山县人民医院ICU副主任刘学威与内六科主任李小娥这对夫妻的初印象,虽俩人因值夜班略显疲惫,但在谈话之间其满满的正能量不禁令人为之动容。“医生是个良心活,病号来找你,你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对于李小娥来说,由于科室性质,前来就诊的多为常年看诊的“老患者”,哪里不舒服第一时间就会来找她,所以肩上扛的是信任更是责任。
  “之前有个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在家已经昏迷,送来时不去急诊也不去重症监护室,直接送来科室找我。”回忆当初情形,李小娥依旧记忆犹新,她说,当时患者在家头部与脚部均已溃烂,昏迷且酮症酸中毒,抱着放弃的想法,家属父亲与姐姐开三轮车带患者前来就诊。李小娥虽建议转入重症监护室诊疗,但家属表示更加相信作为主治医生多次成功救治患者的她。就这样,经过数日的会诊、诊疗,整整昏迷了三天的患者,在第四天突然意识清醒,而一旁的父亲也高兴的流下热泪。那一刻,李小娥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同为医者,身处ICU的刘学威对于生离死别则有着更深的体会,每日与死神赛跑“抢时间”是他不想放弃任何一次救治机会的不竭动力。“每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抢救过来,这个家就有希望了。”正是抱着这种信念,坚守ICU16年的他,将所有热情放在科室,为每位患者拼尽全力。
 湖北姑娘嫁到微山
 与爱人共同呵护这片热土

  2004年大学毕业后,湖北姑娘李小娥随男友刘学威一同来到微山,初到北方,让南方长大的李小娥着实吃了不少“苦”。冬季干燥的天气让双手龟裂、流血,脸颊一层层蜕皮。而不通的方言更让她时常一头雾水。但因为一个人,她爱上了这座城。2006年刚结婚的她,同年9月又去了广西医科大学读研。
  “从报名到选导师都是我老公弄的,考面试时我都不知道我导师是谁。”虽是调侃,却让人感受到了幸福与温暖。问及原因方知,了解爱人的刘学威,大事小情都记挂于心,知道爱人想进修,便全力支持,挑选学校、陪同考试、月月打钱以解后顾之忧。近2000公里的路程,50个小时的车程,一句“她是路盲不放心,要一路陪同”透露出无限宠爱。
  爱从来不是单方面付出的,是相互扶持、互为港湾。“他科室病号又急又重,上班劳心劳力,特别辛苦。”同为医者,李小娥理解他的压力与不易。刘学威在ICU连续值守的一个月时间里,白天、夜里,她都会准时去给爱人送饭……就这样,在平淡的生活中,因为有另一半的陪伴和理解,再多的累也化成了甜。未来之路,他们愿携手共同提升诊疗技术,护佑这一方他们深爱的热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