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主任王卫松和他的科室“梦工场”
医路求索,追寻疼痛事业的诗和远方
2020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专题
T12
特刊
找记者 上壹点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编辑:李锡巍 组版:李腾 校对:孔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锡巍 康岩 通讯员 闫凡杰

  成为一名医者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是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主任王卫松儿时的梦想,从医12年来,幽默的话语、细致的沟通、竭尽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是王卫松身上显著的标签,患者口中相传的“祛痛小能手”是对他的认可和赞誉。怀着对生命的挚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不断探索专业前沿,勇往直前。同时,他还致力于协助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疼痛科室,为群众传播更多疼痛相关健康知识,以便让更多疼痛患者受益告别疼痛。
克难攻坚专注中西医深度融合   秉承初心使命收获患者好口碑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各种疾病伴随疼痛的现象日趋严重。疼痛作为人体受到伤害或罹患疾病的重要信号,在国际医学界,它被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而慢性疼痛更是困扰着不少患者。据了解,疼痛科因“疼痛”而生,是以微创介入手术为核心技术的新兴交叉综合学科之一,与骨科、康复科、神经科、风湿科等具有密切联系,凡是慢性的、长期的、困扰人们生活健康的疼痛,都可到疼痛科诊治。
  “现在来科室就诊的颈肩腰腿痛患者比较多,自2017年担任科主任后,我便在科室提出并推广以脊柱微创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的一体化诊疗模式。”王卫松介绍,对于现在社会出现的各类疾病,在实际治疗中不能刻板,要活学活用。针对病情较轻、不愿接受微创和手术的患者,科室专家会通过针灸、理疗、推拿、艾灸、穴位注射、银质针等中医特色治疗方式进行保守治疗;如患者病情严重且能通过微创手术治愈专家会建议进行微创治疗;如微创手术也无法解决必须需要进行开刀手术,科室会将患者延伸到医院相应专业室接受进一步治疗。在王卫松看来,医生面对的是生命,所以和患者打交道必须要有温度,多从患者角度出发,替患者考虑。力求为患者提供最合理、最科学、最优质的个性化救治。
  以科室现已成熟开展的经皮椎间孔镜为例,该技术对治疗腰椎间盘突、颈椎间盘突出有较好效果。相比传统开刀手术而言,经皮椎间孔镜仅需在相应部位开一个微孔对身体创伤小,能避开体内神经和血管,且对关节和腰部稳定性没有任何破坏。同时,术后恢复快,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走,一般2-3天即可出院,花费只有开刀手术的30%-40%,受到众多患者青睐。医院疼痛科开展此技术后,为了将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王卫松带领科室团队将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只为让更多患者受益。
  65岁的赵女士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一直进行保守治疗,近期在一次弯腰搬重物时导致病情加重,彻夜疼痛难忍深受折磨。传统开刀手术需要进行全身麻醉,由于赵女士还有30多年的哮喘病史,且心肺功能不好,术中易出现心肺衰竭。多次求医无门后,她又经人介绍慕名前来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医治,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王卫松身上。“当时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并严重脱垂将近3厘米,无论坐着还是躺着她都疼的非常严重,并且出现左下肢不全瘫的情况。”详细了解了患者情况,王卫松在经过深入考虑后将其收住院。经过与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和充分的术前准备,王卫松带领科室专家对其成功实施了局部麻醉下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住院一周后患者出院非常惊喜,现已恢复正常生活,并和王卫松成为了朋友,其家人有疼痛症状时也会先想到来找他诊治。
  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主任王卫松。
  王卫松,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学硕士,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师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学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脊柱微创研究与推广委员会委员。师从全国疼痛界著名专家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樊碧发教授、杨阳教授。对颈肩腰腿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疼痛、关节疼痛等方面的诊治有深入研究,尤其在脊柱微创(颈腰椎射频消融、经皮椎间孔镜)方面的技术有较深的造诣,位于济宁市前列。2016年以来共发表国家级文献4篇,主编著作1部。
书山有路探索技术最前沿     高精尖诊疗让患者不在“痛”
  12年的初心不改,精益求精;12年的孜孜不倦,探索医道,面对各类疼痛疾病王卫松总是不遗余力、绞尽脑汁,为患者寻找最有效、最省钱的治疗方法,用过硬的技术和医者的担当,让广大患者甚至一些高龄患者无助的脸上重新绽放出笑颜,而这也是他一直坚持做好一名医生的真实写照。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努力得到了众多患者和家属的认可。
  “人的一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疼痛。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认为疼痛只是一种感受,不是病。头痛忍忍就好了,肩痛揉揉就好了或者吃个止痛药,结果是小病忍出大病。其实这种认知是不全面的,因为疼痛不仅仅是忍过去就行的,疼痛本身是一种疾病的表现。”王卫松坦言,通过近年定期下乡义诊他发现,更多的疼痛患者在基层,许多基层群众对疼痛的认知很薄弱。
  近年来,以济宁市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为依托,工作之余的王卫松在团队的支持下,先后协助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疼痛科、提供技术帮扶,从而为更多基层群众解决疼痛的困扰。同时把自己的所学传播给普通大众,尽自己最大努力提高群众对疼痛的了解,增强自身健康意识。
  从青年医师,到精诚医者,纵观王卫松的医路人生,理性与智慧并存,勤奋如斯、满腔热情。“要想当好一名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仁爱之心。”谈及初心,王卫松的眼神愈发坚定。作为科室带头人,无论诊治各种疑难病例、钻研业内前沿技术、还是带领科室向前发展,他的脚步从未停歇。怀揣着“为民祛痛的梦想”,他曾多次前往中日友好医院等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师从全国疼痛界著名专家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樊碧发教授、杨阳教授。“没有什么比及时、有效为患者解除‘疼痛’更有意义。看到患者疼着来笑着走,我就感觉很有成就感。”王卫松说。
  在“领头羊”王卫松的带领下,以诊治急、慢性疼痛疾病为主的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年门诊量达到9000余人,住院人员每年1000余人,在济宁市疼痛疾病治疗领域居于领先行列,也是鲁西南极少数独立完成300余例椎间孔镜的疼痛科。科室开展了针灸推拿、神经阻滞、射频消融、臭氧注射、银制针松解、椎间孔镜技术等,配备多种先进医疗设备,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安全、专业、有保障的治疗环境。“医学的道路漫长而艰辛,虽然医生是一个很枯燥、高压的职业,但穿上白大褂就要肩负起职业的使命和担当。现在我又兼任的医院骨伤科主任,更需要不断用先进技术充实自己,把优质医疗技术不断植入科室让患者受益。”对于科室未来的发展,王卫松踌躇满志、充满无限的憧憬。
济宁市急救指挥中心开展“急救知识进社区”活动 讲授+实操,让社区居民涨知识
  本报济宁8月18日讯(记者 孔茜 通讯员 孔祥胜) 为深入开展“民意5来听”活动,切实为群众办实事,日前,济宁市急救指挥中心联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来到洸河新苑社区,开展“急救知识进社区”活动,把常见自救互救知识送到居民手中。
  活动现场,待居民有序落座后,中心志愿者依次为社区居民发放急救知识宣传彩页、普及急救基本常识。而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急救专家就高血压、心脏病等常见病的紧急处置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向社区居民演示了心脏骤停、气道异物等常见急症的急救操作技能,手把手教授居民急救技能实践操作练习。
  “这个活动太有意义了,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活动结束后,居民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急救知识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并希望今后能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学到更多的急救知识。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一项有利于公众健康的活动,也是济宁市急救指挥中心近年来积极倡导、支持并一直在实施的一项活动。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居民的急救意识及应对常见病、突发病的处置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覆盖率,让更多人能在关键时刻自救救人,自利利他,提升人民群众自救互救水平。
  济宁市急救指挥中心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发放急救知识宣传彩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