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舒乙
多次参加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的春节文化专题调研后,我们发现,我国春节年味不浓的问题比较突出,春节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在主观上对春节的定位不甚明了,等同一般;二是在群众活动方面“三缺乏”问题又比较突出:群众文化舞台缺乏高水平演出,常常被一些低俗的表演所充斥;节日市场缺乏春节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年货;春节游乐缺乏有特色、有趣味的活动,而一些真正具有民族特色和韵味的传统春节文化活动却风雨飘摇、自生自灭。
2010年春节假日期间,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400亿元,比2009年春节增长17.2%,创历年春节黄金周增长之最。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山东省组织的“好客山东贺年会”系列活动,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都增长20%;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仅编织中国结一项就收入2000多万元。我们认为,春节文化消费的潜力一旦完全释放出来,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扩大内需提供强劲动力。
近年来,英国等西方国家看到了春节对促进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已把举办中国春节文化活动纳入了其节日文化范畴,伦敦等地的春节活动不光有华侨参加,当地的普通百姓也都积极参与,逐渐成了当地全民的欢乐节日。
我认为,搞好春节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理顺春节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完善春节文化建设的参与机制,健全春节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山东省政府近年来组织的“好客山东贺年会”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其主要做法是:省政府统一领导,将部门行为升格为政府行为,旅游局负责牵头协调,二十多个部门联动,省市县垂直指导,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制。
春节是全民的节日,有一些弱势群体有困难,政府和社会就应该共同努力,帮助他们过好每一个春节。企业等社会实体的积极参与是春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和鼓励各文艺演出团体、旅游机构和企业等推出春节文化的品牌节目、品牌项目、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做好春节文化内容保障工作。
将春节与“非遗”工作相结合,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所需。第一,从“非遗”项目中提炼、设计出春节文化识别系统,并予以广泛推广。第二,鼓励在春节文化中普遍挖掘和展示“非遗”表演项目、游戏以及传统手工艺品和玩具,发挥“非遗”的文化和经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