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争雄之所始皇东巡之地
琅琊台的前世今生
2019年12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琅琊台遗址考古现场发掘的排水陶管(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九雨农  

  近日,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琅琊镇的琅琊台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台顶发现2000多年前秦汉时期大型夯土台基、排水系统和建筑基址,规模宏大,建筑工艺严谨,据此推测在台顶或许曾存在过一座规格较高的大型古建筑。
  提起琅琊这个地名,大家或许并不陌生。一部《琅琊榜》,已让这个存在史书中数百年的地名“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实际上,电视剧中的琅琊,与历史上的琅琊并不是一个地方。
  “琅琊”最初是山名,位于现今青岛市黄岛区境内,因为形状像一个高台,所以也被叫作“琅琊台”。在春秋时期,琅琊台属齐地,齐国在此设置琅琊邑,治所在琅琊台西北五公里的琅琊城,就是现在的夏河城,这是“琅琊”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因日出东方,故而普遍推崇东方。例如泰山,因其地处东方,就被视作能够连接神人的五岳之首,成为了帝王封天禅地的“圣山”。史料记载,齐国人也非常重视东方,而琅琊台便位于齐地的最东方,因此,齐国有多名君主曾经巡视此地。不仅如此,齐国人还在琅琊台建造了“四时主祠”,以祭祀农业之神。可以说,在那个异常注重“戎与祀”的时代,琅琊台在齐国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那时候,琅琊台附近的海面是平静的,虽处于各国征战不休的春秋时期,却没有一丝战争的痕迹,人们祭祀完毕后,乘着海风登台览胜,好不惬意。
  但是,和平永远是奢侈品。春秋末期,南方吴国迅速崛起,连续击败楚国、越国后,吴国君主夫差将争霸的目光投向了中原地区的齐国。
  此时的齐国,早就没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雄心壮志,统治阶层内乱不止。在夫差图谋北上之时,齐大夫鲍牧刚刚杀了齐悼公。这无疑给了夫差出兵的口实。接到齐悼公“薨逝”的消息后,夫差在姑苏城“哭”了三天,发誓要为齐悼公复仇。
  夫差知道,齐军虽然没有了齐桓公时期“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霸气,但是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加之齐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从陆上进攻齐国,对于吴军来说,几乎没有胜算。于是夫差把双方决战的场所放到了海上。
  不同于干旱缺水的中原,吴地河流交错,溪水纵横,人人以戏水为乐。故而吴国的水军战斗力非常强悍,在破楚破越的战争中,水军屡建奇功,深得夫差的信任。为了给齐悼公“复仇”,夫差花费重金,修造了一条连通长江与淮河的运河——“邗沟”,将吴国水军精锐从长江流域调到淮河流域,并联系了鲁国、邾国、郯国等国,出东海沿海岸线北上,欲在黄海海面与齐国一决雌雄。
  作为老牌强国,齐国在接到吴国军队来袭的消息后,并没有惊慌。政见不同的各派迅速达成了“平吴”的共识。作为沿海大国,齐国本来就有一支战斗力极其强悍的海上军事力量。在上层决定团结对敌后,齐国水师迅速完成了战前动员,各种战船扬帆起航,浩浩荡荡奔赴琅琊台。齐军将士决定在此阻击吴军,打击夫差北侵的野心。
  公元前48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战,齐吴海战在琅琊台附近海域爆发。面对吴国的疯狂进攻,齐国战船以一当百,毫不畏惧,一时间,黄海海面杀声连天。最终,凭借强悍的战斗力,齐国击败了吴国,在“绞肉机”般的战场上笑到了最后。
  齐国虽然战胜了吴国,但并没有阻止南方诸侯北侵的势头。就在夫差图谋称霸中原的同时,曾遭灭国厄运的越国,也在勾践的隐忍下慢慢恢复实力。三千越甲笑傲姑苏城,强悍无比的吴国在勾践的脚下烟消云散。
  勾践也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君主,他在灭吴之后,没有停歇,迅速领兵北上,此时的齐国再也无法阻止勾践的脚步,琅琊台连同琅琊邑就此落入了越国的手中。因为琅琊邑的地势非常险要,在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将首都从会稽搬到了这里,并在琅琊台筑起了观台。即便如晋国、齐国、秦国、楚国这样的强大诸侯国,也需要来到琅琊台聆听越王的训导,彼时的琅琊台,俨然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就此进入历史上最风光的时期。
  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战国之后,重整旗鼓的楚国在琅琊台附近击败越国,开始独霸南方。渐渐缓过劲来的齐国也趁机将琅琊台重新纳入自己囊中,依琅琊山而建的观台至此逐渐废弃。
  数百年后,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了东方六国,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由此,秦王嬴政变成了秦始皇嬴政。灭齐之后,秦在琅琊台附近设置琅琊郡,郡治还在琅琊邑。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特别喜欢外出巡游。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东巡,他首先来到泰山,行了封禅大礼,然后继续向东,过黄腄(今山东龙口、牟平一带),穷成山(今山东荣成),跋芝罘(今山东烟台),祭祀了八川八神,然后驱车向南,来到了琅琊山,见到此地有古台痕迹,年久失修,已经毁圮。秦始皇非常奇怪,便问随行人员此为何物。有人答道,是越王勾践所建造的观台,勾践曾在此号令诸侯。这一番话引动了秦始皇的心思,他觉得自己一统天下,成就胜勾践百倍,也应该建造一个祭台,以显示自己的功劳。
  于是,秦始皇命令左右拆掉旧台,另行建筑祭台,规模须较之勾践高敞数倍。为了督促役夫按时完工,秦始皇甚至在琅琊台附近住了下来。有史料称琅琊台曾经筑有一个行宫,估计就是秦始皇所建。
  据说,为了赶工期,官吏们一共召集了三万役夫。大家一起动手,日夜营造,历经了三个月,工程终于结束。秦始皇看到新修的祭台美大绝伦,极为雄壮,自然非常高兴。他决定奖励这些役夫,便命令三万户牵到新修的祭台下居住,并免除了当地民众十二年的税赋。不仅如此,他还命丞相李斯在琅琊山刻石铭德。琅琊山石刻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刻石之一,秦刻石存字最多者,世称秦篆之精品。
  秦始皇在督促工期期间,还发生了一个故事。有一天,秦始皇视察完工地之后,闲来无聊,登上了琅琊山,他面海眺望,遥见在海水中间,隐隐有楼阁耸起,端的是灿烂庄严,俄而又有人影往来,仿佛如集市一般。秦始皇非常纳闷,问左右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人说这是海中的“神山”,里面有仙人居住,并有不死药。这话让一直渴望“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兴奋不已。可巧,此时来了一个方士,名唤徐福,称自己曾去过仙山,可以替秦始皇求不死药。秦始皇得知后,不由得大喜过望,便命令徐福在琅琊台驻守,替他寻觅不死神药。
  史书上记载,秦始皇曾经三次巡游琅琊台,他之所以来此地如此频繁,重视齐地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向徐福探听不死药的消息。但是秦始皇所见不过是“海市蜃楼”,徐福多次出海,都无法求得不死神药。秦始皇逐渐生出了怀疑之心,徐福知道再也无法骗下去,于是在秦始皇第三次来琅琊台的时候,他率领三千童男童女离开秦地,乘船向东寻找一处安身之地。这就是著名的“徐福东渡”的故事,关于徐福的下落,有人说他到了日本,佐贺县至今仍保留着徐福墓。
  至于琅琊台,在秦始皇死后,仍保持着重要地位。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曾巡视琅琊台,并续刻了其父所留下的石刻。汉武帝也曾四次来到琅琊台,第四次到琅琊时作了著名的《交门之歌》。汉宣帝、汉明帝等帝王也多次登临琅琊台。后世的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苏轼等也都曾来此游览风光,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