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环的几百封申诉信为何石沉大海
2020年08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如果程序正义不能由此得到足够重视,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另一个张玉环。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张玉环被羁押近27年获得无罪释放。有人为张玉环的沉冤昭雪感到欣慰,有人为张玉环家人的悲欢离合唏嘘不已,但是对这起案件的关注如果仅止于人情伦理,就很难真正理解这出悲剧的现实意义。一番喟叹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推翻一桩“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原审判决何以如此艰难。
  据媒体报道,张玉环为了自证清白,二十多年来写了几百封申诉信。虽然张玉环最终获得无罪释放,但是这个结果并非一封又一封的申诉信换来的。让人尴尬的现实是,那些蘸满了泪水的申诉信全部石沉大海,毫无反响。张玉环案的真正转机出现在2017年,同村的一名村医因为此前得知张玉环一直在狱中喊冤,他在这一年托人联系到了律师。律师看过判决文书的第一感觉就是此案极不正常,“冤案的判决,闻起来就有一种虚假的味道”。律师认为此案存在诸多疑点:物证缺乏鉴定,无法直接证明张玉环作案,无法排除其他可能性并形成证据闭环;全案仅有的两份有罪供述之间存在很大出入;江西省高院终审时没有律师为张玉环辩护,涉嫌程序违法等。
  律师的介入为此案的重审打开了突破口。2017年8月,张玉环向江西省高院递交刑事申诉书请求再审。2018年6月,江西省高院决定对该案立案复查。2019年3月1日,江西省高院作出再审决定。2020年7月9日,张玉环案在江西高院再审。2020年8月4日,再审宣判张玉环无罪。从这条时间链可以看出,在律师介入之后,张玉环案才真正开启了司法纠错进程,并且卓有成效。律师的专业能力确实是推动此案最终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力量,如果没有律师的介入,张玉环的申诉信应该还是像“西西弗斯巨石”一样,周而复始,劳而无功。
  其实,早在1995年3月30日,江西省高院就曾认为该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令人痛心的是,张玉环案在一审时尚有法律援助律师,在2001年的终审刑事裁定中却没有律师出庭辩护。平时写申诉信都要查字典的张玉环,在这样重要的庭审中除了大喊“冤枉”,自然很难表现出足够的辩护能力。在诉辩双方力量完全不对等的博弈中,张玉环案就失去了宝贵的纠错机会。
  张玉环被改判无罪之后,当初的刑讯逼供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公平正义容不得刑讯逼供,时间久远不能成为追责的障碍,只要司法机关实事求是,直面问题,刑讯逼供的办案人员一定会受到追责。让作恶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实体正义。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刑讯逼供制造的冤案之所以迟迟不能进入纠错程序,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司法环节忽视了程序正义。
  从侦查阶段到审判阶段,再到服刑期间,张玉环几乎一直处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之中。缺乏程序正义,一个人的抗争注定是无力的,张玉环的申诉信全部石沉大海并不奇怪。作为犯罪嫌疑人,张玉环如果能够按程序行使获得法律帮助的权利、委托辩护人的权利、对侵权提出控告的权利,即便遭遇刑讯逼供也未必会被裁定为杀人犯;作为服刑人员,张玉环如果能够按程序行使申诉权,即便遭遇了误判,也可以避免把牢底坐穿的人生悲剧。遗憾的是,张玉环的这些权利似乎都停留在了纸面上,并没有及时进入程序轨道,这才是张玉环案铸成冤案并且难以翻案的根源。
  张玉环被舆论称为“羁押时间最长的蒙冤者”。面对传奇的张玉环,只是悲伤着他的悲伤,快乐着他的快乐,不过是把自己当旁观者。如果程序正义不能由此得到足够重视,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另一个张玉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